現代禪的教育之38.緣起性空
http://www.masterlee.url.tw/good/zentook/zentook-038.htm
1. 緣起性空的思想,概要言之只是:一切法由於無自性,因此得以隨緣幻現;幻現的一切法,雖然歷歷在目,但卻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我們真正信解這個道理之後,則當戲論滅盡,與人無諍訟,同時內心了無牽掛。接著,人生僅剩的唯是,行所當行,受所當受--而實無功德。
2. 佛教的宇宙論是比較傾向現象論,而不是形而上學的本體論,就是以經驗可及的現象來剖析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此外佛教也不是純粹的宇宙現象論,它更進一步是一種擺脫痛苦的方法,它的重點是在擺脫人類一切的痛苦。為了要擺脫人類一切的痛苦,佛陀發現痛苦是源自於人們對現象的曲解。佛陀由於發現眾生這種對現象曲解、扭曲的認知,將帶給自他無邊的苦惱,從而提出緣起性空、緣起無我的思想(方法)以對治之。所以緣起無我不僅是佛教對客觀現象的解釋,同時也是佛教達到滅苦的方法。
3. 一切都只是功能和現象的變化而已,此中並沒有生命,也沒有身體和意識——我所了解的佛法只是這樣。
4. 「緣起無我論」或「緣起(畢竟)空義」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任何團體及個人倘若觀念偏離緣起空義,將不被承認是佛教的一員。儘管它仍然可能是偉大的宗教、嚴密的哲學或道德情操令人敬重的個人。
5. 佛法本無多,真正可以超生了死、渡出苦海的並沒有幾句話。學問在於廣博,要學要讀的很多,但修行是愈少愈好。中觀般若那麼多,但說起來,只是「緣起」二個字而已。如果有人能深解緣起的甚深義,那麼,當下便可遠離戲論了!有人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而飲。」一瓢飲就能解渴了,但如果站在河邊,細數流水三千而不取飲,那就只好渴死河邊了。
7. 什麼叫做「緣起」:緣起就是說很多條件來呈現、完成一件事情;什麼叫「性空」:就是說一切事物既然都是條件的組合,那麼它們就不會有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個性,沒有不變性、永恆性、和自主性,就是這樣而已。
8. 緣起無我的大意是:一、有情的存在,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之所以出現在世間,際遇報應各有不同,乃依無明意識和業的力量所造。二、有情長劫輪迴於三界,展現種種不同的生命狀態,並營造出不同的身心活動,但這些狀態和活動,都只是根、境、識和合的假相,沒有實體、沒有核心,而且變化不居、遷流不息。無我的理趣,扼要的說,雖只是以上兩點,但對於執著感官經驗、迷信唯物思想且一向散亂的廣大群生而言,是多麼難以理解的!尤其是意欲掌握緣起無我的心要,並援引心要融入生活淨化三業,以至於斷渴愛、滅戲論、寂靜無諍、任運隨緣之境,對於是非心重、諍勝心強的有情,更是難上加難!
9. 現象有兩部份,即現象的表相和現象的本質。現象的表相是指一切有因有緣而生起、逝滅的人、物、理、事(含三世輪迴、因果業報);現象的本質則是無常、無我、空。不見空者,非佛教;離現象之表相而論空者,非正解空義的人。由於三世輪迴、因果業報非具足四禪八定難以現觀(唯能信解),而表相更是無量無邊,修行人也無法一一遍觀,所以現代禪建議行人,應特重未到地定,隨時隨地活在眼前一瞬,並集中心力觀五蘊皆空即可。因為未到地定堅固者便能作深觀,而真能照見五蘊皆空者,便可止息貪瞋得解脫。
10. 佛教所說「諸法如幻」,它和「業報不失」是一併講的,可說是一體之兩面。說山河大地如夢幻泡影其前提是承認世間有山河大地;說財富名利如夢幻泡影,當然是肯定財富名利的存在,然後才說它們是如夢幻泡影的;說六道輪迴如夢如幻,同樣也是肯定六道輪迴、業報不失的現象。如夢如幻的空義,並沒有否定如夢如幻的事實——修禪的人如果沒有認清此點,則易陷入斷滅空之中。
11. 佛說「緣起甚深極甚深」,空義的通達是不容易的。鈍根的人必須從很多方面的觀察,才能慢慢了解空,他起先要從「世間是短暫的、痛苦的」「人性是卑鄙、絕情、善變的」「人生如客居旅店,最後還是雙手空空」「社會充斥著偽裝、作秀、包裝和宣傳」「世事都是刻意、作為的結果,是各種條件的組合」……等等角度的省思、感觸之後,才能漸漸信解空義。而利根的人卻直從「諸法是根境識和合而呈現的」——般若中觀的這一根本理趣的思惟觀察便可步入涅槃門。也就是說,利根的人未必遵從苦、無常、無我的次第學習起,他單從緣生即幻生、幻生即無生的觀察,便能化解貪著順入涅槃。
12. 佛說:「緣起甚深極甚深,緣起之寂滅性(涅槃)倍復甚深極甚深。」「緣起」是指一切存在、延續的人、物、理、事,包含時間、空間、精神、物質、運動(「三世輪迴」也是一種運動現象),以及事物的理則和定律(「因果業報」也是一種定律),這一切皆基於一定的原因和次第所形成。「緣起之寂滅性」則指向這存在、延續的一切法的本性——粗顯的是生滅無常、遷流不住,充滿痛苦、缺陷和不安;深刻些的是虛幻不實,就如同夢境、空花、水月、陽焰、海巿蜃樓;而最極幽隱的是寂靜無生——涅槃。
13. 「凡是依賴因緣而存在的事物,其本身就如夢幻一般不真實。」般若中觀的根本奧義,對於普遍學佛者而言,是一種容易被理解、演說,卻難以被信仰、接受、奉行的真理。
14.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類的身心——也就是「五蘊」都是「因緣所生」,沒有主體性、自主性,不是單一、自成、有核心的存在;人們通說的「你」「我」「他」「社會」「國家」「世界」,以及「感情」「理智」「正義」「幸福」……等等的一切,其實都是相對、權宜、暫時安立的複合性概念。對這一現象事實,越有認識的人,則會越遠離憍慢自恃。因此說,謙卑柔軟的人格,不單是涵養而已,實是相應真理的表現。
15. 生命的現象乃是因緣和合暫時呈現的幻相,我們為了方便起見,權且安立假名說這是「你」、「我」、「他」,但事實上剎那生滅中並沒有可稱之為「法」的固定相,和合積聚中也沒有可稱之為「我」的獨立相;就如虛空與大海本沒有國界和四大洋之別,先前乃隨俗立名,最後則積非成是,問道:「太平洋的靈魂在哪裏?」
16. 眾生因為「薩迦耶見」未破,所以對他來講,世間有一成不變的時間、空間,有天堂、地獄,有佛、有魔、有阿羅漢、有菩薩,有初果、二果,有五、六、七、八……等等,這些都是因為「自性見」——「迷惑的思想和心態」才有的。若有一朝自性見破除了,所有的戲論,就通通息滅。因為上述的一切分別,都是以自性見為前提,自性見就像運動時的座標一樣,有了座標才有運動可言。而當這座堅固的座標——自性見打破時,世界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不可思議的世界了。
17. 一個尚未開悟的人,當他在談論古代禪師或佛菩薩的時候,都含有自性見在胸中——以個別的「單位」看待六祖、永嘉、黃蘗、臨濟、南泉等人,也把觀世音菩薩當做是「一個」菩薩——這也是還未開悟的證明。而一個真正開悟的人,從他的心眼看出,則只見因緣,不見人我。他不會把菩薩、祖師,甚至眾生當做個別的「單位」來看待,他於眾生中不起人見,也就是佛學上所說的「補特伽羅見」;也不會於自己生起我見——「薩迦耶見」,他只見緣起,並在緣起中遊戲而已。
18. 人本來是可以自在無礙的,卻因誤認「身心是我」,且形成根深蒂固的慣性,甚至已成「無功用」了,所以煩惱不斷,苦惑叢生。由於妄執身體是我,思惟、感受是我,自然變得只關心自己的身體和意識(包括感受、感覺、感想、思考、思想、記憶、印象、經驗),也為了保護這兩樣東西,陷於盲目偏見、矛盾空虛之中。就像蒼蠅一般,剛剛才揮走,很快就又飛回原來的地方——一切所關心、掛礙的都只在一己身心上,沒辦法跳出五行外,成為自由人。
19. 常對同修說:「人生就像爛泥巴堆,不要在當中咆哮!」什麼是咆哮?咆哮就是情緒激動大吼大叫;在此,也是指意氣風發、傲慢自恃、眷戀貪愛、緊張不安……等等。多年來我深深痛感人生真的沒有什麼!人生很快就過去了!眼前當下的身體,眼、耳、鼻、舌、心、肝、脾、肺、手、腳、筋、骨、血、肉、脂肪,以及記憶、經驗、知覺、思惟……,我都感到它們只是一堆組合物而已,它們屬不可知的因緣,不屬於我。
20.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悠閒、不能隨緣,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也不瞭解佛說「人生如夢」的道理,他們被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意識以及眾人的眼睛、眾人的意識所蒙蔽;誤認時間、空間、物體、運動……以及精神現象、心理活動、哲學義理……等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心態上既然對存在的這一切「當真」「認真」,又怎麼能夠不固執?又怎麼能夠趨向解脫呢?
21. 人們因為誤認事事物物都是真的,所以「很當真」地執著,也「很當真」地放下,因此,無論是執著、還是放下,都是不解中觀的人。
22. 倘不能正見正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心離一切實在感、自性見,則無論如何快樂逍遙或刻苦修行,永遠和佛門之解脫是沒有交涉的。
23. 「諸法無所得」並不是因為修行者具無所得之心,諸法才無所得,而是諸法本來就是無核、無體、無實、無所得!
24. 真正的修行並不是為了日後的擺脫輪迴,而是人類皆有「脫離痛苦」的熱切需要。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由於缺乏智慧,導致身心苦痛、無限煎熬,這是眼前明顯不過的事實;同時,儘管五蘊無我,但因果業報還是有的,如果真的把鐵釘吃下去,則會肚破腸流,真的從屋頂往下跳,則會血肉模糊——並不因為五蘊無我是現象界的事實。
或許可以這樣說,人類很少為了「我」,因為「我」只是一種概念,人類真正朝思暮想、咆哮怒吼的是數不盡的慾望和貪婪——並且也因這些慾望和貪婪使他身心痛苦。而我們修行所重視的,是信、解、行、證緣起無我空義,這空義可以療癒我們因慾望和貪婪所引生之當下苦,至於脫離未來輪迴之苦,只是水到渠成、法爾如是的自然結果。
25. 由於諸法因緣生,因緣生即無自性,無自性的世間一切法,雖然體相歷歷在目,但究其真實,到底不生、無生、從本不曾存在過!從本不存在過的世間一切法,當然也絲毫不會有如何滅、如何消除的問題!既然一切都沒問題,那麼佛弟子內心怎麼會有真正的遺憾呢?
26. 人們直覺死亡是實在的、真實的,由於這種感受,導致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如果能看穿苦樂生死如夢幻一般的虛假,則可擺脫死亡的恐懼。
27. 生命之流無始無終,因緣和合雖有「死亡」現象的呈現——但不是斷滅,唯是形態的不同。對緣起有洞見的人,明白輪迴的原理,他隨時隨地保持正念分明,讓自己恆常處在單純、清淨的世界裡。
28. 也許人們可說,至少現在是捉得到;可是「現在」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也只是眼神經和外境接觸,大腦裡所產生的影像而已!
29. 熟嫻止觀的修行人,只要稍眨個眼,就能確認世間真的如夢一般,因為他知道世間的影像,乃是相對自己的眼根而幻現的。
30. 通往目標的道路,並不等於目標本身;緣起——空的道理,雖然確實可以使人遠離顛倒夢想,但是它並不就是實相、涅槃本身。因此,演述「一切諸法,但有假名」之說,並不會導致眾生失去通往解脫的道路,主張「凡有言說,皆屬方便」的禪,也沒有與般若中觀的思想形成矛盾。
31. 其實,「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空——緣起並不可做為哲學上的最高預設;認為「緣起論」是最高的真理、不變的理則,反而有違背佛陀最初提出緣起——空的本意。經上說:「為可度眾生,故說畢竟空。」其實「空亦復空」「空但有假名」……是我們應該留意的。
32. 佛教所說的「一切皆空」,不是指一切都沒有意義,或者一切都沒有;而是告訴我們一切都不是絕對、不變、真實的,希望人們不要執著。這樣的空義,並不會導致消極,它只會使人寬容、無礙、清爽而已。
33. 諸法無定相,一切皆在變化的過程中,所以任何有一不變、絕對、永遠,那就是愚癡論。
34. 由於我們是活在相對世界的人,所以必須遵守世間一般的規則,世間智者說有,我們也應該說有;世間智者說無,我們也應該說無。不過從最高的立場來講,我們卻必須肯定善惡因緣生,並沒有「一定」「不變」「絕對」「實在」的意義存在。其次,對一個現觀緣起寂滅性的人而言,所行唯求利他,怎樣對眾生有利,他就怎麼去做。既然「惡」對眾生不利,「善」對眾生比較有利,他當然是勸大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囉!他雖然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對善惡不會有實在感,因為他明白,那些都是緣起的,都是心所生的。
35. 世間好與不好是由因緣組成的,例如一把刀子,刀子不好嗎?刀子好嗎?不一定;有因有緣刀子好,有因有緣刀子不好。某種情形下可以說它不好,某種情形下可以說它好,好壞不是一定的。「不好的」在某些因緣改變後,可能成為「好」,「好的」在因緣改變後,可能變成「不好」。對人物、事理的看法,不要存有成見才是修行人的態度。
36. 世間的事情,往往表面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如果深入探究,許多日常生活中很微小的事,都蘊藏著許多深奧的道理。
37. 整個因緣網,是一個網狀的因果體系,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任何一個問題,事實上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而已,一旦深究起來,幾乎每一個問題的背後,都由上百個問題組成;並且一個問題的出現,也常影響到其他問題的相繼產生。
38. 我覺得「諸法因緣生」,緣生法在相同的因緣條件下,其生起是有普遍的必然性和不可躐等的次第性,這是沒錯的,但問題是,重重無盡的世間因果、遷流不住的五蘊身心,誰能掌握完全相同的因緣呢?
39. 人世間的事情大都含有表裏粗細、遠近高低各種不同面向的角度;直接說,每一件事情都複雜,都存有正反面,既矛盾又統一的內容。
40. 給他什麼環境,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人都有改變的可能——因為沒有人,一切只是因緣。故對人、對事沒有固定見,不會執著。
41. 因緣實在不可思議,浩瀚無邊的時空、人海茫茫的塵世,不同因緣背景的人,竟然會聚在一起!
42. 因緣生的一一法、人事地物,原原本本是渾然一體的,甚至連「渾然一體」都無法形容他們之間密切的關係,那是無法將之強力切割曰「這是你」「這是我」「那是他」;你、我、他(它)乃是有情昧於三法印而起的錯覺,這種錯覺是多餘的、非實的、顛倒夢想的產物。在燃燒這一切錯覺的當下,祇有「見」而沒有「見者」;祇有「苦」而無「受苦者」;祇有「行」而無「行事者」……,有情之所以會有悲心,實在乃因「大家」都是因——緣——生哪!不僅如此,大乘經典之所以在在強調「人人皆可成佛」也是因為因——緣——生哪!
43. 過去的事、未來的事,我們還容易有如夢之感,但對於眼前的、現在的一切,我們就不覺它像夢了,其實,未來、過去都是夢;現在,又何嘗有真實的本質呢?「現在」最多也只是一秒而已,一秒過去後,再也沒有辦法追回了。
44. 緣起的世界,高者不是高,低者不是低,大家都緊緊密密地連在一起。
45. 眾生的因緣各有不同啊!據我讀佛經的印象,曾有阿難尊者沒辦法度的眾生,而舍利弗尊者就有辦法度了;也有迦葉尊者沒辦法度的,而阿那律尊者卻能度。所以因緣是不一定的。
46. 世間很像芭蕉樹,被層層次次的芭蕉葉包著--由無盡的因緣重疊覆蓋著,形成世間。可是如果把如同芭蕉葉的世間因緣一個個解開,則找不到一個我、一個法。無常是世間的表相、現象,它的實質、體性則是無自性的。
47. 無限的因緣只成就某一被稱為「事情」的現象;雖然我們在言語的表達可以講無限因緣成就一件事情,但是在心裏要明白,無限因緣只成就了被稱為事情的和合幻象而已。
48. 從緣起的觀點,任何人事物都是有限的,世上並無十全十美的團體或個人,只要大方向是往成佛之道邁進,則一切都功不唐捐。
49. 冷熱雖不是絕對的,但如果被開水燙到,一樣會受傷。因此,昧於客觀相對的真理一樣會使我們產生痛苦;同樣的,雖然沒有絕對的真理,但認識相對客觀的真理仍然能夠導致痛苦的消除。
50. 緣起的世間,找不到純粹、徹底、超然、絕對的客觀——一般所謂的客觀其實也是一種立場,無論偏左偏右或居中。
51. 佛教的「緣起論」告訴我們,一切都是依因託緣而呈現的。依因託緣而呈現的事物,其本身註定是無常變幻——存有無限的可能性。也許就已知的因緣、可見的因緣來說,吾人不妨說「不可能」,但是倘若站在絕對嚴謹的立場言之,應該承認存在的現象,都含有變化性和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