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201219856559090&id=100000132604046
(原文無標題) - 吳珊珊
情人之間,若彼此能同時看見一樣的景致,也許是絕色,也或許是一些坎坷,如果能同時看見,無論甘苦,這段關係總是幸運的。
朋友曾跟我說過一個很纏綿的故事。她跟男生交往時,男生已經出社會工作好幾年了,朋友仍是學生。她那時最厭煩的,莫過於每一次,好不容易,她已是妝容check,服裝check,身上的香味check的完美狀態,抵達約定地點時,還沒站穩呢,道歉簡訊就來了。內容也很一致,「很抱歉,主管要找我交辦一些事項,可以等一下下嗎?」
她等著,心底的火一直冒,有時十五分鐘,有時半小時,有時更長,那個狼狽的身影,才從遠方,跑啊跑地,跑到她的跟前。對不起,對不起,像是雨點不停地落下。如果是夏天,那雨,還帶著他的汗水味,他總是狼狽窘迫地出現。她偶爾會氣得罵他,是工作重要還是我重要?有時也會威脅,再讓我等,你就死定了。
可是她依舊,時時在等。
他,以及這段感情,驚人地,都沒有死定。
之後她出了社會,他的位置上去了,忙碌的情景,她反而比他更盛。有一次,紀念的日子,他說要接她去吃大餐慶祝,她也特意地花了多一點心思在妝容上,套裝也選擇了修身的款式。六點二十,她收拾辦公桌正準備要離開,突然主管走過來,問她對於新的企劃案的意見。在主管面前,她甚至抽不出時間發一封簡訊給他。
主管講得太忘情,早已過了六點半,指針一直往前跑,七點、七點半、八點⋯⋯天啊,要九點了。她告訴自己,待會電梯向下,若他已經不堪久候而離去,也不能感到失望,是她活該。若他為此而怒不可遏,她也不能感到受傷,要像當初他曾做的事,讓歉意,像雨點一樣撒下來。他值得一個乾淨且痛快的道歉。她難過地想著,心好像有針在刺,小火在燒,她懂了,這也是他的感受,當年她打扮得娉婷美好,委屈地站在那像個傻子等他時,他的心底,一定也是委屈非常的。
主管終於滿意了,說晚安。
登地一聲電梯門打開,她走出去,就看見他的背影。她喊他,心底咚咚地擂,以為自己會得到一張生氣的容顏,並沒有,那張臉甚至掛著微笑,好像現在只是六點三十一分,好像等待二字,從未發生。
她踩著高跟鞋扣扣扣地踏過去,幾乎要道歉,那聲對不起已經出去了一半,他抬手,阻止了一切,他說,「沒關係啦,之前等的人是妳,不是嗎?可惜餐廳已經關了,雖然今天這日子很重要,不過,隨便吃,妳不會在意吧?」他興奮地說著,心情無傷的樣子。
她想哭,覺得自己幾小時下來的想像,十分小心眼。
2
之後他們沒有在一起,但我常常想起這個故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無法同時見到一樣的景致時,若先抵達的人,能在對方匆忙趕上時,像是尋常問路那般:
「我要怎麼抵達那裡?」
「我去過了,不然你跟我來吧。」
縱然後來又離散,但在那短短的交會裡,沒有錯過,也沒有誰覺得辜負了誰。倒是一起花用了,好時光。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蔡英文:文字,是你終身最好的伴侶
文章取自:
蔡英文:文字,是你終身最好的伴侶 from天下雜誌
作者:蔡英文 2013-04-23 天下雜誌出版
文字,是你終身最好的伴侶,他會對你不離不棄;你要養成讀書的習慣,養成跟文字在一起的習慣,因為文字會帶你走進更寬廣的知識領域,而文字也可以補充在教科書上你學不到的、或許是沒有興趣的部份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我喜歡閱遊,和我自己》
記得在國外念書時,我很會搬書。
我學的是法律,參考書籍幾乎都是厚重的精裝書,才發覺讀書人不但要會讀書,也要會搬書,必須要夠健壯,才能做一個有學問的人。但現在不同了,只要動動手指打入KEY WORD上網搜尋,不一定要飽讀詩書就可以學富五車,如果說電腦可以輕易的取代書籍,我們到底又為什麼還要辛苦做學問呢?
書是一種媒介,他讓你跟文字產生關聯、發生感情。而為什麼要跟文字產生關聯、發生感情呢?因為了解文字、掌握文字是現代人生存的技術與必備的條件,有了這樣的技術與條件,在很多時候都可以化險為夷。
我曾任陸委會主委,主管兩岸政策,兩岸政策內有個很重要的議題「三通」,也就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通航、通商、通郵」,由於我們跟中國大陸特殊的歷史關係及政治情勢,長久以來都得經由第三地轉進中國大陸。所謂三通政策,就是不經由第三地與中國大陸的直航,而這也是我們大陸政策中的核心問題。而期間我所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當時在野黨希望我們可以直航,執政黨卻因為國家安全等種種考量,堅持有條件的開放直航。
當時台灣最有名的媽祖廟——大甲鎮瀾宮,在選舉期間,廟裡的主事者問了大甲媽祖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您要不要回娘家,媽祖回答說:『好!』;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時候要去?媽祖也回了一個時間;第三個問題是要怎麼去呢?媽祖回答說:『坐船!』;第四個問題是,那您要直航嗎?媽祖回答說:『好!』也就是說,媽祖要回娘家,而且必須要直航回大陸。而這對陸委會主委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爾後在立院接受質詢時被問道:「媽祖說要直航回大陸,而你的政策是不接受無條件直航,那請問媽祖大還是你大?」
倘若是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當時我的回答是:「橘子跟蘋果是不能相比的。」這是比較問題,而本質上不同的東西根本無法比較。至此,我的政治危機就解除了一半。但壓力仍持續不斷蔓延,我雖然讓立委們不再質詢,但卻無法安撫虔誠信徒的質疑。那時,另一知名的媽祖廟——北港朝天宮,也問了媽祖相同的問題,但當他們問到要不要直航時,媽祖卻回答說:『不需要!』而當北港媽祖說,不要直航時,我的政治危機就完全解除了。立法委員質詢時,會習慣性挖一個陷阱,若你按他提問的方式回答,就會直直地掉進陷阱裡,成為明日報紙頭條,所以當他們對我提出答案A或者B時,我就會跑出一個答案C。
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當對方用A方法詢問時,就要用A邏輯去回答,當大甲媽祖說他要直航回娘家時,你就用北港媽祖答案回覆,別妄想去說服信眾,因為你永遠無法推翻神諭。在不同的語言中,有很多不同的思維及其對應的方式,每一種語言都各自代表著:在歷史上有一群人,利用這樣的語言來詮釋他們的文化背景、思考邏輯以及行事風格。
剛回來教書時,曾寫了一份被系主任退件的請假書,因為他看不懂我的中文,國外那段經歷,讓我的中文能力完全退化,所有思考及文字的運用都轉化成英文模式,我的文字是中文,可文法是英文,思考的邏輯也是英文,若你仔細去讀我的文章,會發現英文竟比中文來得通暢。就像我第一篇英文報告被退件一樣,我相信我那篇英文報告,拼音正確、文法也正確,那篇報告是「Reason in English」的,但我的老師卻說「This is not English.」,只因我缺乏文字背後的那個文化背景以及思考邏輯。文字一定要在歷史文化、社會場景裡,才有生命以及意義。要如何讓文字擁有生命以及意義呢?關鍵就在閱讀。文字是一種媒介,得透過閱讀、透過跟文字的連結,了解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邏輯的思考及其代表的意涵,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從一個差點被趕出學校的學生,唸到國外博士學位回國;從完全不曉得該如何教書的老師,最後竟成為政府官員。嚴格來說,我的生涯,不管是求學、工作,我是一個靠處理文字生活的人,我並不是一個作家,但我的工作裡面有絕大部分必須要靠文字來表達意念、處理問題,我深刻的理解,當你能將文字掌控自如的時候,再難的問題都能解決。問題在於,文字只是一個媒介,他只是帶領你走進更寬廣的知識領域,透過他帶你去領略生命中你無法直接感覺的事物。
生命中最重要、並且最難處理的就是人的感覺。
唯有透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真實體會人的思想、心理感受、偏好以及喜怒。讀書並不是讀完就好,要認真地思考他背後的意義,要懂得發問,不能只是安靜的聆聽。必須要訓練自己,在不同的場景閱讀各種不同的書,並從中吸納各種能量,教科書的知識,是一種有系統的知識彙整,但他並不有趣,要靠那些不一定有系統,但有趣的課外讀物獲得樂趣,從你感興趣的部分讀起,這樣知識的取得與累積就不易疲憊。
文字,是你終身最好的伴侶,他會對你不離不棄;你要養成讀書的習慣,養成跟文字在一起的習慣,因為文字會帶你走進更寬廣的知識領域,而文字也可以補充在教科書上你學不到的、或許是沒有興趣的部份;而網路也是必須的,網路是累積知識、即時搜尋知識最重要的管道,同時也是工作上很得力的夥伴,但直接接觸文字的感動,是數位永遠無法取代的。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時事] 關於南院,比漏水更值得了解的歷史
原文出處: 凌宗魁 - 【關於南院,比漏水更值得了解的歷史】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3803085313618&set=a.10150573232658618.405976.747873617&type=3
圖片來源:
ANTOINE PREDOCK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ttp://www.predock.com/NPM/NPM.html
【關於南院,比漏水更值得了解的歷史】
二○○○年阿扁執政
本土化的政治思潮似乎見到曙光
在臺北故宮空間不足及南北平衡的考量下
出現了故宮分院的構想
歷經政策酬庸與配合高鐵特定區等選址考量決定落腳嘉義
因大清江浙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故居所在而得名的太保
竟也與清朝宮廷文物遙遠的扯上關係
二○○四年透過國際競圖
美國建築師安東尼普里塔克(Antoine Predock)以玉山為主題
本土象徵意涵強烈的方案雀屏中選獲得首獎
當時的故宮院長杜正勝致力呈現故宮與中國以外文化體系的關係
試圖打造一座定位為含括亞洲文化放眼世界的博物館
在競圖緣起與目標中說得很明白
「一般人對故宮的印象,總認為是典藏華夏菁華文物的殿堂,其實故宮在華夏文物之外,還有不少珍貴的亞洲文物寶藏。例如:中亞伊斯蘭玉器、藏傳佛教器物、唐卡、日本蒔繪、繪畫、抄寫本、流通於亞洲各地間的貿易瓷、亞洲各國往來文書、地理誌、輿圖。受到刻板印象的約束,故宮典藏一向被認為即是華夏文物,於是這些非華夏的文物便受到忽略,無法做多元比較。連帶地,對華夏文物的脈絡,我們也難以深入地理解,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亞洲歷史文化充滿動態的交流,長期相互影響,各區域透過貨物貿易、宗教傳播、使節往還,甚至戰爭,吸納外來的元素,同時也將自身的文化特點向外傳播。」「為呈現亞洲文化的多元性,分院的策展規劃將著重比較的觀點,呈現各區域的特色,以及跨區域的對話。例如:從瓷器貿易的流通,呈現亞洲各區域間動態的連結。另一方面,故宮典藏中最重要的華夏文物部分,也將得到更寬廣的研究與展示角度。從全亞洲的觀點關照思考,才能重新理解華夏文明與亞洲多元文化的互動。在故宮分院,將會看見一個多元的,動態的,貿易與文化網絡交織的亞洲。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這樣的競圖目標下
於太保平緩地貌上遙望玉山的意象脫穎而出也就不難理解
評審來自各國的頂尖專業者
包括荷蘭建築協會會長、賓大建築學院院長、康乃爾建築藝術規劃學院院長
曾主導中庭改建計畫的大英博物館前館長等
對於首獎團隊的方案皆讚譽有加
認為具體呈現了臺灣主體精神與意涵
普里塔克也很看重這個案子
把事務所搬來臺北
聽說當時不時會看到建築師騎著小折穿梭在城市裡的公部門間跑流程
爾後因為整地和氣候等各種工程難以克服的因素
到了又一次的政黨輪替南院主體工程還沒開始蓋
馬政府執政時故宮館長周功鑫改弦更張
微調前朝目標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九十七年年報》中強調故宮是以華夏文化單一體系為展示主軸的立場
「二○○八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的第八十四年。它是世界重要文化與知識的寶庫,也是傳遞華夏藝術之美的殿堂」
並開始積極進行與北京正版故宮的各項交流
以及將封存的孫文銅像再次呈現
在野島剛《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一書
對周功鑫的專訪亦可見改朝換代的文化意涵詮釋鬥爭
明顯是一個去臺灣主體化的國家工程
「他們(前朝)的做法會把故宮本來的特色打散。博物館的經營不能太博,中華文化才是故宮的特色。杜先生本來的想法不是多元化,而是去中國化。方向不對,表示他對博物館的認識和專業性不夠。因為故宮本來就是以宮中收藏為主,不可能再去結合其他亞洲的文物」
但周院長對南院的看法卻又是「臺北故宮的文物不會搬過去,但是可以協助。」
就像是呼應這樣的政策轉向
已與臺灣合作多年但做了好幾年連設計費也沒拿到
(後來和故宮經歷漫長官司後拿到了)
甚至已經完成細部設計的原競圖首獎普里塔克方案
突然間問題百出
一會兒是發現該案不符合生態趨勢潮流下的綠建築指標
一會兒是大地工程是否屬於建築師事務所業務範圍責任不清
一會兒是在原物料上漲、變更設計等因素追加近三十億元的造價預算不被核准
在各種條件不利的情形下
普里塔克的公司決定放棄設計權退出本案
微妙的是當初的競圖首獎普里塔克退出後
新建築師卻不是由獲得二獎
曾設計柏林猶太紀念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的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事務所遞補
而是由當初競圖獲得三獎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以參加公共工程投標評選的方式取得設計權
故宮並表示有信心「光靠國內的建築團隊就可以做得比老外好」
更有趣的是
大元也不是採用二○○四年獲選三獎的方案
而是以二○○八年參加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競圖的佳作作品
縮小規模後成為南院的現況
之前的國際競圖辦辛酸的就是了
新版南院建築好壞不在本文評論範圍
但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原本以臺灣為主體的設計意涵消失了
成為現況如故宮官網所述
「為『龍』、『象』、『馬』文化象徵的隱喻」
或如大元官網所述
「藉由代表中國書法中濃墨、飛白、渲染三種筆法,在嘉南平原中一片綠色的蔗田與稻田中,顯現出墨黑色行雲流水般的流動造型」
本案可說是當年漢寶德先生把從抽象概念發想設計的建築教育理念帶到東海建築的開花結果了
現況的慘不忍睹其實不能咎責建築師與營造廠
而是陳腐的剪綵文化陋習使然
但馬政府趕在卸任前草率剪綵開幕倒也好
這般落漆的品質正好做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註腳
也反映臺灣在中華民國治下一直都是一個人治的前現代化區域
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南院
若是在小英手上剪綵應該也是很尷尬的
(同理,當初郝龍斌的大巨蛋要是孵快點,柯文哲也會省去很多麻煩)
未來或許要從名稱到館藏都重新定位
才有脫胎換骨的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3803085313618&set=a.10150573232658618.405976.747873617&type=3
圖片來源:
ANTOINE PREDOCK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ttp://www.predock.com/NPM/NPM.html
【關於南院,比漏水更值得了解的歷史】
二○○○年阿扁執政
本土化的政治思潮似乎見到曙光
在臺北故宮空間不足及南北平衡的考量下
出現了故宮分院的構想
歷經政策酬庸與配合高鐵特定區等選址考量決定落腳嘉義
因大清江浙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故居所在而得名的太保
竟也與清朝宮廷文物遙遠的扯上關係
二○○四年透過國際競圖
美國建築師安東尼普里塔克(Antoine Predock)以玉山為主題
本土象徵意涵強烈的方案雀屏中選獲得首獎
當時的故宮院長杜正勝致力呈現故宮與中國以外文化體系的關係
試圖打造一座定位為含括亞洲文化放眼世界的博物館
在競圖緣起與目標中說得很明白
「一般人對故宮的印象,總認為是典藏華夏菁華文物的殿堂,其實故宮在華夏文物之外,還有不少珍貴的亞洲文物寶藏。例如:中亞伊斯蘭玉器、藏傳佛教器物、唐卡、日本蒔繪、繪畫、抄寫本、流通於亞洲各地間的貿易瓷、亞洲各國往來文書、地理誌、輿圖。受到刻板印象的約束,故宮典藏一向被認為即是華夏文物,於是這些非華夏的文物便受到忽略,無法做多元比較。連帶地,對華夏文物的脈絡,我們也難以深入地理解,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亞洲歷史文化充滿動態的交流,長期相互影響,各區域透過貨物貿易、宗教傳播、使節往還,甚至戰爭,吸納外來的元素,同時也將自身的文化特點向外傳播。」「為呈現亞洲文化的多元性,分院的策展規劃將著重比較的觀點,呈現各區域的特色,以及跨區域的對話。例如:從瓷器貿易的流通,呈現亞洲各區域間動態的連結。另一方面,故宮典藏中最重要的華夏文物部分,也將得到更寬廣的研究與展示角度。從全亞洲的觀點關照思考,才能重新理解華夏文明與亞洲多元文化的互動。在故宮分院,將會看見一個多元的,動態的,貿易與文化網絡交織的亞洲。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這樣的競圖目標下
於太保平緩地貌上遙望玉山的意象脫穎而出也就不難理解
評審來自各國的頂尖專業者
包括荷蘭建築協會會長、賓大建築學院院長、康乃爾建築藝術規劃學院院長
曾主導中庭改建計畫的大英博物館前館長等
對於首獎團隊的方案皆讚譽有加
認為具體呈現了臺灣主體精神與意涵
普里塔克也很看重這個案子
把事務所搬來臺北
聽說當時不時會看到建築師騎著小折穿梭在城市裡的公部門間跑流程
爾後因為整地和氣候等各種工程難以克服的因素
到了又一次的政黨輪替南院主體工程還沒開始蓋
馬政府執政時故宮館長周功鑫改弦更張
微調前朝目標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九十七年年報》中強調故宮是以華夏文化單一體系為展示主軸的立場
「二○○八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的第八十四年。它是世界重要文化與知識的寶庫,也是傳遞華夏藝術之美的殿堂」
並開始積極進行與北京正版故宮的各項交流
以及將封存的孫文銅像再次呈現
在野島剛《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一書
對周功鑫的專訪亦可見改朝換代的文化意涵詮釋鬥爭
明顯是一個去臺灣主體化的國家工程
「他們(前朝)的做法會把故宮本來的特色打散。博物館的經營不能太博,中華文化才是故宮的特色。杜先生本來的想法不是多元化,而是去中國化。方向不對,表示他對博物館的認識和專業性不夠。因為故宮本來就是以宮中收藏為主,不可能再去結合其他亞洲的文物」
但周院長對南院的看法卻又是「臺北故宮的文物不會搬過去,但是可以協助。」
就像是呼應這樣的政策轉向
已與臺灣合作多年但做了好幾年連設計費也沒拿到
(後來和故宮經歷漫長官司後拿到了)
甚至已經完成細部設計的原競圖首獎普里塔克方案
突然間問題百出
一會兒是發現該案不符合生態趨勢潮流下的綠建築指標
一會兒是大地工程是否屬於建築師事務所業務範圍責任不清
一會兒是在原物料上漲、變更設計等因素追加近三十億元的造價預算不被核准
在各種條件不利的情形下
普里塔克的公司決定放棄設計權退出本案
微妙的是當初的競圖首獎普里塔克退出後
新建築師卻不是由獲得二獎
曾設計柏林猶太紀念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的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事務所遞補
而是由當初競圖獲得三獎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以參加公共工程投標評選的方式取得設計權
故宮並表示有信心「光靠國內的建築團隊就可以做得比老外好」
更有趣的是
大元也不是採用二○○四年獲選三獎的方案
而是以二○○八年參加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競圖的佳作作品
縮小規模後成為南院的現況
之前的國際競圖辦辛酸的就是了
新版南院建築好壞不在本文評論範圍
但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原本以臺灣為主體的設計意涵消失了
成為現況如故宮官網所述
「為『龍』、『象』、『馬』文化象徵的隱喻」
或如大元官網所述
「藉由代表中國書法中濃墨、飛白、渲染三種筆法,在嘉南平原中一片綠色的蔗田與稻田中,顯現出墨黑色行雲流水般的流動造型」
本案可說是當年漢寶德先生把從抽象概念發想設計的建築教育理念帶到東海建築的開花結果了
現況的慘不忍睹其實不能咎責建築師與營造廠
而是陳腐的剪綵文化陋習使然
但馬政府趕在卸任前草率剪綵開幕倒也好
這般落漆的品質正好做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註腳
也反映臺灣在中華民國治下一直都是一個人治的前現代化區域
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南院
若是在小英手上剪綵應該也是很尷尬的
(同理,當初郝龍斌的大巨蛋要是孵快點,柯文哲也會省去很多麻煩)
未來或許要從名稱到館藏都重新定位
才有脫胎換骨的機會
【關於南院,比漏水更值得了解的歷史】二○○○年阿扁執政本土化的政治思潮似乎見到曙光在臺北故宮空間不足及南北平衡的考量下出現了故宮分院的構想歷經政策酬庸與配合高鐵特定區等選址考量決定落腳嘉義因大清江浙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故居所在而...
Posted by 凌宗魁 on Monday, January 4, 2016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言論] 2015年,德國總理梅克爾除夕夜談話
演說影片原址:
中文字幕影片來源:
鄭作彧
原翻譯:
福至心靈地忙了一整晚,終於把德文原文翻譯了出來。
我必須要說,這個世界上,真的需要多一點像梅克爾這樣,寬大為懷、剛柔並濟的女性政治家。
全文開始
-------------------------------------------------------------------------------
2015年,德國總理梅克爾除夕夜談話:
親愛的國人同胞們,早在一年前的今天,同樣在除夕夜,我們就已經回顧了當年一連串的戰爭與危機。其中像是在非洲肆虐的伊波拉病毒,後來便漸漸消失無蹤,但是其他的紛紛擾擾,卻持續在今年影響著我們。其中以敘利亞內戰以及喪心病狂的IS為最。
在去年的除夕談話裡,我曾經提到:這些戰爭以及危機紛擾,最終會給全世界帶來繼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潮;而這當中有很多人,根本就是死裡逃生。理所當然的,我們應該在這時候幫助他們,並且接納那些來我們這裡尋求庇護的人。今晚,我要再次重申這個理念,因為在過去短短一年當中,我們勇於承擔挑戰,並且把承諾都落實為具體行動。而2015年,就是這樣的一年。因此我要利用今天除夕夜談話的機會,特別跟大家說一聲:感謝。感謝這麼多的國民,在看到如此多難民冒著生命危險,逃難來我們這邊尋求庇護時,能夠自動自發地伸出援手,讓我們在今年,見證了一場撼動人心的風潮。我還要感謝那些無以計數的志願救助人員,他們所表現出的熱心以及動員力,讓2015這一年,特別難忘。我要感謝所有參與協助的公務人員,以及軍警人員們的付出,還要感謝所有在聯邦政府,在地方上以及在社區裡參與協調的機關同事們。他們的付出,遠遠超過了工作本分。所有義務以及在職的工作人員,彼此合作無間地工作著,他們不間斷地工作,甚至一直到此時此刻。
毫無疑問,接納如此大量的移民,將要付出許多代價:時間、力氣和金錢。光看至關重要的社會融合這一項,就是個長久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從過去的錯誤裡去學習。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權利認知,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律法,我們的規定;這些東西,承載了我們的社會,並且構成了我們這個國家,可以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共同生活的要件。這個要件,適用於所有想在這個國家裡生活的人。在這個前提下接受移民,是可以為一個國家帶來利益的,無論在經濟或是社會上。
同樣毫無疑問,我們國家總是能夠在處理諸多艱難挑戰之後,依舊茁壯。在十月三號那一天,我們慶祝了德國統一25週年紀念。25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能夠共同站在這裡,這是多麼棒的一件事呀!我們一起成長成為一個國家。我們創造了德國統一之後,最低的失業率以及最高的就業率。我們聯邦已經連續兩年零負債。實際薪資成長,經濟蓬勃且創新。我堅信:如果我們今天能妥善處理好這麼多移民以及融合問題,明天就會有無比的機會。因為我們有著很棒的公民行動力,以及寬大為懷的政治手段。
我們在歐洲國家之間以及國際上共同合作,以強化歐洲邊界的安全,避免非法移民的發生,而解決之道,必須從逃難的根本原因下手,這樣才能永續並持續降低難民的數字。在打擊IS恐怖組織的行動上,德國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的軍人站在生死線上捍衛著我們的價值,確保我們的安全和自由。為此,我由衷感謝。
接下來的這一年至關重要:它關係到我們的團結。而這個團結,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在爭議上聆聽對方,即便對方有自己的顧慮以及利益盤算。也取決於我們是否不容許被分裂;不容許世代之間的分裂,不容許在社會上,以及在舊住民和新住民之前分裂。這個團結,取決於不要盲目跟隨那些心中充滿冷漠以及仇恨,並且以德國人自居來劃清界限的人。也取決我們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一個國家。一個充滿自信且自由,人性且開放的國家;一個以成功為樂,以全然付出為樂的國家。在這裡,商業發展以及雇主和雇員之間,都能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效能;在科學上和藝術文化上也是如此。簡言之,就是讓大家能夠安居樂業。當然,還有在運動上,讓我們的運動員在明年的奧運以及殘障奧運的會場上,盡情地為獎牌拼戰。還有我們頂著世界冠軍頭銜的足球國家代表隊,能夠再度拿下明年歐洲杯的冠軍。
親愛的國民同胞們,的確,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充滿艱難的挑戰。但是,我們最後一定辦得到,因為德國是一個堅強的國家!為此,我祝福我們全體國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活力充沛,信心飽滿,天主保佑。
原文逐字稿:
Liebe Mitbürgerinnen und Mitbürger, schon vor einem Jahr, am Silvesterabend 2014, mussten wir auf ein Jahr zurückblicken, das zu viele Kriege und Krisen bereithielt. Manches wie die Ebola-Katastrophe in Afrika ist inzwischen aus den Schlagzeilen verschwunden. Anderes, was uns bereits 2014 bewegte, hat auch in diesem Jahr nichts an Aktualität verloren. Leider. Dazu gehören der Krieg in Syrien und das bestialische Morden der Terrororganisation IS.
Am Silvesterabend vor einem Jahr habe ich gesagt: Eine Folge dieser Kriege und Krisen ist, dass es weltweit so viele Flüchtlinge gibt wie noch nie seit dem Zweiten Weltkrieg. Viele sind buchstäblich dem Tod entronnen. Es ist selbstverständlich, dass wir ihnen helfen und Menschen aufnehmen, die bei uns Zuflucht suchen. Heute Abend wiederhole ich diesen Gedanken, weil es selten ein Jahr gegeben hat, in dem wir so sehr herausgefordert waren, Worten Taten folgen zu lassen. 2015 war so ein Jahr.
Und deshalb möchte ich am heutigen Silvesterabend vor allem ein Wort sagen: Danke. Danke für die überwältigende und tatsächlich bewegende Welle spontaner Hilfsbereitschaft, die wir in diesem Jahr erlebt haben, als so viele Menschen oft lebensgefährliche Wege auf sich genommen haben, um bei uns Zuflucht zu suchen. Ich danke den unzähligen freiwilligen Helfern für ihre Herzenswärme und ihre Einsatzbereitschaft, die immer mit diesem Jahr 2015 verbunden sein werden. Ich danke allen hauptamtlichen Helfern, ich danke allen Polizisten und Soldaten für ihren Dienst, ich danke den Mitarbeitern der Behörden im Bund, in den Ländern, in den Kommunen. Sie alle tun weit, weit mehr als das, was ihre Pflicht ist. Sie alle, Ehrenamtliche wie Hauptamtliche, haben miteinander Herausragendes geleistet – und sie leisten es weiter, auch genau zu dieser Stunde.
Es steht völlig außer Frage, dass der Zuzug so vieler Menschen uns noch Einiges abverlangen wird. Das wird Zeit, Kraft und Geld kosten – gerade mit Blick auf die so wichtige Aufgabe der Integration derer, die dauerhaft hier bleiben werden. Dabei wollen und müssen wir aus Fehlern der Vergangenheit lernen. Unsere Werte, unsere Traditionen, unser Rechtsverständnis, unsere Sprache, unsere Gesetze, unsere Regeln – sie tragen unsere Gesellschaft, und sie sind Grundvoraussetzung für ein gutes, ein von gegenseitigem Respekt geprägtes Zusammenleben aller in unserem Land. Das gilt für jeden, der hier leben will. Von gelungener Einwanderung aber hat ein Land noch immer profitiert – wirtschaftlich wie gesellschaftlich.
Ebenso steht völlig außer Frage, dass unser Land schon so viele große Herausforderungen gemeistert hat und noch immer an ihnen gewachsen ist. Am 3. Oktober haben wir den 25. Jahrestag der Wiedervereinigung Deutschlands gefeiert. Ist es nicht großartig, wo wir heute, 25 Jahre später, stehen? Wir sind als Nation zusammengewachsen. Wir haben die niedrigste Arbeitslosigkeit und die höchste Erwerbstätigkeit des geeinten Deutschlands. Der Bund hat schon zwei Jahre nacheinander keine neuen Schulden gemacht. Die Reallöhne wachsen, die Wirtschaft ist robust und innovativ. Ich bin überzeugt: Richtig angepackt ist auch die heutige große Aufgabe des Zuzugs und der Integration so vieler Menschen eine Chance von morgen. Denn wir haben ein großartiges bürgerschaftliches Engagement und ein umfassendes Konzept politischer Maßnahmen.
National, in Europa und international arbeiten wir daran, den Schutz der europäischen Außengrenzen zu verbessern, aus illegaler Migration legale zu machen, die Fluchtursachen zu bekämpfen und so die Zahl der Flüchtlinge nachhaltig und dauerhaft spürbar zu verringern. Auch im Kampf gegen den Terror des IS leistet Deutschland einen wichtigen Beitrag. Unsere Soldatinnen und Soldaten stehen mit Leib und Leben für unsere Werte, unsere Sicherheit und unsere Freiheit ein. Dafür danke ich Ihnen von Herzen.
Auch im nächsten Jahr kommt es ganz besonders auf eines an: auf unseren Zusammenhalt. Es kommt darauf an, dass wir immer auch den Argumenten des anderen zuhören, auch wenn er Sorgen und Chancen anders gewichtet, als man selbst es tut. Es kommt darauf an, dass wir uns nicht spalten lassen. Nicht in Generationen. Auch nicht sozial und nicht in Alteingesessene und Neubürger. Es kommt darauf an, denen nicht zu folgen, die mit Kälte oder gar Hass in ihren Herzen ein Deutschsein allein für sich reklamieren und andere ausgrenzen wollen. Es kommt darauf an, auch in Zukunft ein Land sein zu wollen, in dem wir selbstbewusst und frei, mitmenschlich und weltoffen sind – mit der Freude am Gelingen, mit der Freude, die es machen kann, wenn wir unser Bestes geben. Die Wirtschaft, Arbeitnehmer und Arbeitgeber, damit sich die Kräfte der sozialen Marktwirtschaft weiter entfalten können, auch die Wissenschaft, Kunst und Kultur. Einfach jeder in seinem eigenen Leben. Und natürlich auch der Sport, wenn unsere Athleten nächstes Jahr bei den olympischen und paralympischen Spielen um Medaillen und persönliche Bestleistungen kämpfen oder unsere Fußballweltmeister in Frankreich auch Europameister werden wollen.
Liebe Mitbürgerinnen und Mitbürger, es stimmt: Es ist eine besonders herausfordernde Zeit, in der wir leben. Aber es stimmt auch: Wir schaffen das, denn Deutschland ist ein starkes Land. In diesem Sinne wünsche ich uns allen gemeinsam Gesundheit, Kraft, Zuversicht und Gottes Segen für das neue Jahr 201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