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觀點] 別傻了,婉君不像你想的那樣

原文來自:
別傻了,婉君不像你想的那樣__黃哲斌10/31/2015
http://rocket.cafe/talks/9394





「你在做什麼?」
「我在拍Vine。」
「Vine是什麼?」
「每段六秒鐘的影片。」
「才六秒?誰會看只有六秒的影片,注意力根本來不及,你們這一代都有過動症。」

曾執導《鋼鐵人》前兩集的強.法夫洛,去年自編自導自演,拍了一部烹飪與親情的小成本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他飾演一名離婚的高檔餐廳主廚,因不熟悉網路社群文化,與知名美食部落客在Twitter吵架,最終失去工作,窮途潦倒回到家鄉,打算開快餐車賣三明治。

後來,他帶著十歲大的兒子,一面旅行發掘新食材,一面靠快餐車維生。不料,他兒子沿途拍下一切,包括父親的工作畫面,發佈在Twitter與臉書上,獲得廣大迴響,而且他隨處打卡,吸引排隊人龍。本文一開頭,正是劇中父子的對話。


Vine是2013年上市的app,容許用戶每次拍攝最長六秒的影片,拍完上傳社群網站。這種高限制性的影音應用,與每則推文上限140字的Twitter不謀而合,一開始就被Twitter收購,成為最受歡迎的影音分享app。

後來,臉書旗下的拍照分享軟體Instagram也開放錄影功能,長度放寬到十五秒。無論六秒或十五秒,這類社群分享行為及劇中父子對比,恰可為台灣新近顯學的「婉君(網軍)」,寫下一個活潑註解。

首先,「網軍」這名詞隱含一種嚴重誤解,以為這些網路發聲者是有組織、有階級、有指揮系統的群體。事實上,「婉君」有幾個理解層次:

一、「婉君」是一種世代現象

正如美國教育學者提出的名詞「網路原生代」,他們生活在網路上,汲取訊息,交換意見,傳布並連結,上一刻,他們可能在美食網站踢爆地雷 、在旅遊網站爬文研究沙發衝浪,下一刻,他們跑到PTT八卦版嘲諷政治人物,或在臉書貼出惡搞圖文。

理解「婉君」的第一件事是,對於年輕世代,網路並非他們的戰場,而是他們的生活場域;不要預設你會看到一支傭兵部隊,否則,你可能與一整個世代為敵。

二、「婉君」是一種群體文化

在遊戲、說服或互動中,集體演化成一個巨大生態圈,現實世界的身分威望,在此場域幾近歸零,重新積累、重新加權。每一次發言、每一次貼文、每一次創造,都是虛擬資本的再計分,具體反映在按讚數、分享數、追蹤數、瀏覽人數,以及留言互動的好評或負評。

請想像,這群網路使用者每天在隱形資訊海洋裡,從單細胞生物不斷碰撞、演化,有些人慢慢長成「知名部落客」、「臉書名人」、「PTT神人」,或是對岸的「微博大V」,這是一個半封閉世界的線上城市,每個人都在累積自己的虛擬貨幣,也就是發言分量及辨識身分。

三、「婉君」是一種文本展演

現下網路種種善惡交織,戲謔、推噓、恨意、戰火(Flaming)、戳樂(Troll),早在網路普及初期就已出現,只不過隨著技術進展,文本更加豐厚,從文字演變到照片、影音、圖像、動態表格,甚或發展出各種次文化語言。

「婉君」最擅長的兩件事,一是收斂資訊,自單一事件深入考掘,上窮碧落下黃泉,水平或垂直追蹤,懶人包是一例;二是發散資訊,惡搞、仿諧、跳痛(tone)、重組,重新發明事件意義。

四、「婉君」是一種集體意識

由於網路世界個人化、去中心、去管制等特質,網民多數具備一種重視平等、厭惡權力機構及利益階級的天性,他們經常基於義憤,集體反抗現實世界的不公。

知名案例不計其數,例如兩千年,發行《哈利波特》的華納電影公司,指控書迷創辦的《哈利波特》網路報紙涉及侵權,最後在網友自發組織「黑魔法防禦術」的集體抵制下,宣告軟化;杯葛活動的發起人,是一名十六歲少女。

綜上所述,婉君絕非組織嚴整、脈絡清楚的群體,而是一群鬆散、活躍、隨處聚合、即興爆發的散兵游勇,但因網路的滲透性與即時性,讓孤單個體的聲量得以不斷迴旋激盪,黏合並擴大了他們的影響力及行動力。

換言之,婉君依存的絕非「組織」,而是Web 2.0一詞倡議者歐萊禮口中「參與的架構」,除非像中國政府一樣,徹底掌握並扭曲這些參與架構,否則,婉君是無法掌控的,你只能加入,只能參與,只能依循他們的規則,以開放、平等與尊重的心態,博取其他參與者的尊重。

這才是「婉君」的真相,也是知易行難的一課。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觀點] 自殺往往要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

文章取自:
自殺往往要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
吳姵瑩 Chloe Wu

自殺往往要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

前些日子我才帶著學生討論自殺的議題,首先讓大家去思考什麼情況下會讓人想自殺。

考試的壓力、經濟的困窘、逃避難以面對的問題、疾病纏身、報復心態等等,而這些堆疊在他們身上的壓力,最後演變成難以掙脫的痛苦,而痛苦讓他們相信,只要結束生命就可以結束痛苦。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真正自殺的人,要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

然而我們常常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何等寶貴,想想你的家人、朋友孩子們等等,這對渴望結束痛苦的人而言,只會更加痛苦,因為多數的他們因為面臨困境,已經難以面對親友,甚至有些情況是,親友本身就是他們的痛苦來源,生命對他們更是沒有意義與價值了,又怎麼能珍視生命?

所以,自殺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解決的方式,一種結束痛苦的方式。

然而華人社會總是忌諱談死亡,對於有人想結束生命時,往往引動身旁的人對於死亡的焦慮感,而焦急地停止或者斥責想要結束生命的人,這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到渴望自殺的人。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有人真的理解他們陷在水深火熱中(即使多數人很難真的理解),是有人告訴他,他真的沒有想太多,是有人告訴他:對,現在對你而言,自殺是你可以想到的解決方式。接著在理解之後,陪他找出痛苦來源,降低痛苦指數,提高對他的支持性,讓他知道身旁有人可以知道他不只是無病呻吟,讓他感受到他可以被支持被協助。想自殺的人,往往都求救過,並非是沒有勇氣求救的人,而是在求救的過程中,他受到什麼樣的方式對待跟回應。

然而一般情況下,多數人都難以承接他們的情緒,或者當他只是開玩笑的覺得生命不可能向他說的一樣苦得不能忍受,而不當一回事,又或者別人會用比較痛苦的方式,告訴他誰誰誰比你可憐多了,你那算什麼的方式,再度”否認”他們身上痛苦的真實性。所以,請不要比較痛苦,因為痛苦是主觀的,無法真的因為比較而減輕,只會因為比較而更自責,或覺得更自慚形穢而已。

因此親愛的,當你身旁有這樣的人,也請不要逼著自己去承接他們的生命之苦,因為他們的苦需要被一整個更完善的療癒系統來承接與轉化,才會是有效的,你只要當那個守門人,引介他們到適當的機構,並且通知他的家人,因為在法律上,只有家人可以讓他們強制就醫,進行適當的醫療處理。而如果想要自殺的人,只是透過自殺的手段喚起注意,則強制就醫就有嚇阻的作用,因為以自殺來要脅或控制的人,仍有一定的比例。

再來自殺本身影響最大的,仍是他們的家人,而這件事將可能成為家族永久的創傷,或者永恆的羞恥。他們離開後,家人被留下來,我們有個特殊名詞叫”自殺遺族”,而遺族們往往有著許多強烈的情緒,包括憤怒、悲傷、被拋棄、罪惡、羞愧等等,錯縱複雜的情緒,而這種複雜的程度,並非在時間的洪流中就輕易沖淡的,因為自殺的人容易成為家中禁忌談論的話題,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再經歷一次憤怒、悲傷、被拋棄、罪惡、羞愧,而使遺族更難在哀傷中平復。

然而家族中的自殺,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流動而恢復平靜。當家族無法正視這件事與談論這件事情時,所有人掩蓋下來的強大情緒,容易導致身心上的疾病。也因此我們常看見有自殺史的家族中,往往家人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狀況,這跟情緒是否能疏通很有關係。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自殺會模仿與學習,當家族有人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結束痛苦而自殺時,很容易就會再有人透過結束生命來讓自己不再有痛苦,因此繼續擴大家族中的創傷與負面情緒。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疑惑,如果生命這麼痛苦,那結束生命又有什麼不對?

親愛的,在我們渡過人生的最最最低谷時,就只能往上爬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人生的低谷,而往往從中掙扎著爬上來的人,能帶給社會更多正面的力量和影響力,因為他懂在谷底的痛,他懂得自己的渺小與謙卑,他懂得感恩他一路走來,他會變成浴火鳳凰般的,讓更多受苦的人獲得幫助。

所以,你永遠不知道,現在你可能只是一句鼓勵跟支持的話,你可能只是一個引介或預警,就讓正在經歷低谷的人出現一絲曙光,而你正因為這樣的善念與善舉,像蝴蝶效應般的影響著社會。

願你我都成為他人低谷中的正向推手,也願你我在低谷時,都有即時協助的力量。


吳姵瑩 Chloe Wu
諮商心理師/Counselling Psychologist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戲劇] 回味沒關係是愛情啊 經典台詞

文章取自:
http://www.styletc.com/archives/20624



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在日前播出大結局了,很多追劇的影迷終於可以從這大坑爬出來,不過隨之而來的應該是超想再重看一遍的中毒感吧!

以現代人的心理為主題,加上了浪漫喜劇的元素,《沒關係,是愛情啊》透過男主角趙寅成飾演的推理小說家和女主角孔曉振飾演的精神科醫生兩人的相處,帶出每個人所隱藏的心病,以及要如何去面對、處理它。而埋藏著陰影的男女主角除了自我治癒外,也透過彼此的互動和感情帶領對方走出創傷。

《沒關係,是愛情啊》為大家揭開在現代生活中最深層的情緒,是每個人都想藏起來的傷痛,這也讓男女主角感情的真摯濃烈更能被觀眾感受到,而《沒關係,是愛情啊》的台詞也都句句直擊人心,讓大家感動地想大哭一場,透過些經典台詞,讓我們一起回顧《沒關係,是愛情啊》這部讓人中毒的精采好戲!



「世界上最性感的關系:男女之間的友情。」


「不是愛得更深而變成了戀愛關係中的弱者,而是心靈失去從容才變成了弱者。」


「我們都是病人,就像感冒似的,心理的疾病隨時會襲來,需要承認那個並理解彼此都會生病,那樣的話,世界會比現在美麗一點。」


「我們都是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所以會笨拙生疏,所以會覺得抱歉,所以有點小失誤也是可以的!」


「當然也會痛苦,怨恨,痛苦,悲傷,絕望,不幸。還有可以給我力量克服那些。這個程度才是愛情。」

「比起任何的其他,因為有一起經歷過的回憶,所以才會有熱烈的和解。」


「你向媽媽隱瞞,是對我的一個大的偏見。誰說了,世界上最暴力的話像男人,像女人,像媽媽,像醫生,像學生的這些話。我第一次活著的,笨拙的,不安的,也可以接受。」


「誠實善良的人會不傷害孩子。天使般的我們媽媽也會傷害我的啊?」


「就是說正如我們記住那些已經過去的傷痕一樣,過去的傷痕拖住了現在的我們的後腿。」


「生活艱辛的時候,我們總認為完全沒有活下去的方法了。
但是作為精神科醫師的我,一定會告訴大家『不是』。
希望在最極端的時候都會存在。
請不要像張宰烈作家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想法偏激,如果從多角度去思考的話,心痛時,心感冒時,來精神科接受治療應該也是一個不錯的活下去的方法。」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觀點] 安倍的山口.悲歡的長州──蔡英文訪日的弦外之音


文章取自:
安倍的山口.悲歡的長州──蔡英文訪日的弦外之音
蔡亦竹/乙山武相莊 2015/10/13


蔡英文訪問日本。一行人除了東京之外還去了山口縣,這裏是首相安倍晋三的故鄉、也是他作為國會議員的選區。或許是因為自己專攻民俗學的關係,這種純政治性的新聞,在我看來總是多了幾分弦外之音。但是如果我們想更了解這個跟我們感覺無比親近,卻又時時感到充滿距離的國家,或許多探討這些弦外之音,可以讓我們更看清這個國家的樣貌。

山口縣,舊稱長州。眾所皆知的,是明治維新原動力的重要基地之一。

因為這裏是現任首相的故鄉,再加上龍馬傳等維新大河劇的加持,或許也因為安倍的祖父「昭和妖怪」岸信介、在華人世界惡名昭彰的田中義一都出身於此,而讓一般台灣人覺得山口縣似乎從明治時代至今,都是日本的權力堡壘之一。而這次與蔡英文同行的民進黨諸多嚮往明治維新的智士們,也都抱著幾近朝聖的心情拜訪當地。

但是其實從戰國時代開始,山口縣,不,應該說是「長州」,就承載了遠多於表相的歷史與悲歡。

維新故事裏出現的長州藩主毛利家,原本是控制日本中國地方十國(日文指「地區」)的一方之霸。這個由幾近赤手空拳打出江山的藩祖毛利元就建立的西國強權,在豐臣德川的天下對決中,雖然擔任豐臣家的西軍名譽統帥,卻首鼠兩端地與德川家互通款曲,希望能在戰後確保自己的領地跟實力。

但是拿下天下的德川,卻無情地沒收了毛利家的四分之三領土。毛利家失去了廣島等具有地利與財富的土地,被迫帶著原來的部屬們,困鎖在只剩四分之一的長門、周防兩個位處山陰地方的偏僻之地。所謂的長州藩,正式登場。

所以,在「太平三百年」的江戶時代裏,支撐長州武士們經營國土、勵精圖治的原動力,就是對德川將軍家的怨念與恨意。到了江戶時代末期,因為外國勢力的入侵,引爆了擁立天皇家與將軍家兩股勢力間的內戰。長州毫不猶豫地投入了「尊皇攘夷」的陣容。不只在國內擺明和幕府對幹,更以一個藩的力量獨自向美、英、荷、法發動下關(馬關)戰爭。

因為長州三百年來的DNA,告訴他們優柔寡斷只會換來苦難。於是,暴衝成為長州唯一的精神構造。

而同在戰國時代末期與德川家為敵的薩摩(鹿兒島),則是從因為意氣用事而幾乎讓一大群年輕精英死滅的歷史裏,學到了彈性與周旋才是通往勝利之路的道理。於是,原本傾向與幕府同陣線的薩摩,竟然可以在坂本龍馬的斡旋下,和已成基本教義派的死敵長州結成同盟。明治維新,就這樣奇蹟般的成功了。

就這樣,薩摩和長州成為維新後的兩大壟斷勢力。再加上不久後薩摩就因為舊武士階級的反亂而讓維新主力們幾乎被消滅殆盡,長州成了掌握政界和陸軍的主流力量。在經過三百年的血淚後,長州終於重見天日,還拿下了日本。

這是長州的美麗復仇史。但是維新奇蹟般的成功,讓長州人有了打下天下是因為幕末期幾近狂信力量的錯覺。雖然經歷過下關戰爭中列強武力洗禮的伊藤博文、兒玉源太郎、山縣有朋等人,以愛國的熱忱和絕對的務實主義讓日本慘勝了日俄戰爭,但是正如同著名的「乃木大將」,也就是在旅順攻防戰中堅持正面衝鋒,而讓日軍死傷慘重的乃木希典所代表的典型般,精神至上主義成為日本陸軍的基因。

長州的光輝在進入大正、昭和初期後開始暗淡。後來的陸軍甚至出現了反長州閥的所謂皇道派,而在政界,直到終戰為止長州閥也只出了兩個首相。但是長州的狂信跟精神至上主義卻被完美的繼承,而最後終於造成了眾所皆知的大戰悲劇。

戰後長州人重新站上歷史舞台,靠的是平民出身的「昭和妖怪」岸信介。這位戰前擔任滿洲國高官、一度曾被列為 A 級戰犯的首相任內,經歷了日本史上最大的安保鬥爭示威,但同時可說也在他的任內,確立了日本戰後 70 年的和平體制。而他的親弟弟佐藤榮作,則完成了沖繩返還日本、確立非核三原則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至於其外孫安倍晋三,在經過一次不名譽的任期後,再次走上政壇最高舞台,也因為安保法的改正,重新讓長州成為戰爭與和平的交叉路口。

可能民進黨的朋友們覺得現在的安倍政權,對台灣極為友善而相對警戒中國。但老長州人岸信介不但曾是大陸戰場的先鋒,甚至在戰後仍與蔣介石保持親交,基於反共立場而協助逮捕、遣返在日本的台獨人士。對長州人來說,「中華民國」是他們長期的戰友、也曾經是中國正統的代表。而今,老長州人的外孫卻開始嘗試與台灣派的領導人共同攜手合作。

長州經歷了數次的改變。就像位於山口縣內的關門海峽,曾經權傾一時的平家一門全族覆滅的古戰場壇之浦一般,或許我們看長州,除了它所代表的維新希望,也應該看到它今是昔非的無常。

這就是長州的光和影。

中國、沖繩、核武、安保。安倍的華麗一族不只參與了現在仍是東亞爭端的重要歷史事件,也合計擁有了5,500天的首相大位。換個方向想,長州在戰國末期靈活而權謀,幕末到昭和激進而狂熱。經過終戰的今天,現在的長州人日本領袖,到底是要帶領日本回到靈活而權謀的時代,來和台灣領袖交流,還是要激進而狂熱的重新走向與中國軍事對抗的時代?

歷史是個美麗的有機體。長州,也是。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體會] 旅行 讓我重新檢視什麼是必須品 什麼是奢侈品

文章取自:
(背包客棧) 旅行 讓我重新檢視什麼是必須品 什麼是奢侈品
http://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266017


從小到大從來都不喜歡收拾東西,每次外遊,要思考把甚麼東西放到背包裏是一件很累很疲倦的事情。還記得初中時候參加女童軍的兩天一夜宿營活動,背包的東西多到不得了,衣服有睡覺的有玩耍的還有後備的,洗澡的東西大包小包的,洗頭水護髮素洗臉膏沖涼液還有潤膚膏防晒霜蚊怕水無比膏,還好,那時候沒有相機手機電腦否則又一大包後備電池充電器之類的東西。

可是,人生就是這樣,明明有些事情不喜歡做,卻不斷在生活中重複又重複著。初中時候參加青少年中心的兩三天宿營活動,高中時候是一星期的外地交流活動,然後是大學時候到外國實習幾個月,再後來是畢業後在外國工作生活幾個年頭。每次在外地,也就繼續當個背包客去發掘當地的景點,每次出遊和回家也就是一次又一次不斷的把背包東西收拾出來收拾回去的過程。

每次要離開一個居留了一段時間的地方回家,都是生命中重新檢視甚麼是必須品和奢侈品的時候,要把宿舍全部東西都放到包裏拿回家是一場不可能任務的大挑戰,尤其作為一個女生,每一樣東西都是有用途有價值的,這個是裝飾品,那個是紀念品,這個是護身符,那個是小禮物。

終於決定留在香港工作生活了,不知怎的找到的工作又是不斷出遊的那一種,帶著學生去爬山划艇一星期之類的,於是又要把最少的行裝收拾到背包裏艇子裏去,旅程結束後又再重新把東西放回家裏。對我來說,收拾行裝簡直比帶班工作更累。

然後,決定要作一個長途旅行,本來打算只出遊三個月,所以只帶了夏天衣服和很基本的日常用品,否則,若果早預計自己會離家一年,說不定會把家裏的露營裝備和預寒衣服都帶上了。


長途旅行,兩三天換一個住宿地方,然後每次重複又重複的把包裏的東西拿出來再放回去,突然有一天會發覺,為甚麼包裏面好像有些東西從來都用不著,那,就應該是背包裏的奢侈品吧。現代人日常生活裏甚麼都有,到底這些東西是真正的必須品,還是社會給我們定義的必須品而已呢?不試過沒有這些東西生活,也就永遠不會知道原來生活中沒有了這些東西其實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背包旅行,把全副身家帶在身上,更加會好好檢視甚麼是必須的甚麼是多餘的,因為最後的重擔還是會落在自己的背上。有時候人就是有種壞習慣甚麼都放不下,每樣東西都有感情都有用途都不捨得丟掉,常常想到萬一有需要的時候怎麼辦。在這個年代,其實沒有幾個國家地區還是很落後的,其實每個地方都能夠買到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再不行就問問當地人問問其他背包客借用一下吧,真的再不行就想想其他辦法吧,找找代替品,動動腦筋自己製造一樣類似的東西出來吧。

這次旅程,雖然已經有了過往許多年收拾背包的經驗,還是多帶了好多沒有的東西,心裏一想到「如果沒有怎麼辨」就甚麼東西都帶上了。在家穿拖鞋逛街穿涼鞋背大包時穿運動鞋爬山穿登山鞋水上活動穿水鞋,還好這只是我腦袋裏想像的情況而已,最後就總共帶了三雙鞋。可是,因為不想買瓶裝水製造塑膠垃圾,所以我真的把電熱水壺帶上了,怎知道原來好多地方都有過濾水提供,又或者直接跟本地人一樣喝同樣的水其實也沒有甚麼大問題,也許,很多時候根本是出於心態的問題,身體的適應能力其實也挺高的,最後,我的電熱水壺還是轉送別人了。

也許,背包旅行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人生態度,學會放下,背包就能輕一點,頭也能抬高一點,路也能走遠一點,看到的世界也就更寬更廣了。


------------------------------------------------------------------------------------------------------------
三樓回饋文:
by guyin

生活中,我們【想要】的東西很多,真正【須要】的東西其實就那幾樣就可以生存了。

很贊同妳這兩句話:


現代人日常生活裏甚麼都有,到底這些東西是真正的必須品,還是社會給我們定義的必須品而已呢?不試過沒有這些東西生活,也就永遠不會知道原來生活中沒有了這些東西其實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也許,背包旅行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人生態度,學會放下,背包就能輕一點,頭也能抬高一點,路也能走遠一點,看到的世界也就更寬更廣了。

也很想跟妳分享以下的故事:

一個小和尚要出門雲遊,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經過了半年了,還遲遲不肯動身。

方丈把他叫去問:「你要出門雲遊,為什麼還不動身呢?」

小和尚憂愁地說:「我這次雲遊,一去萬里,不知要走幾萬里路,跨幾千條河,翻幾千座山,經多少場風雨,所以,我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啊。」

方丈聽了,沉吟了一會兒,點了點頭說:「是啊,這麼遠的路,是需要好好的準備準備。」又問小和尚說:「你的芒鞋備足了嗎?一去萬里,遠路迢迢,鞋不備足怎麼行呢?」

方丈吩咐寺裡的僧人,每人幫小和尚準備十雙芒鞋,一會兒就送到禪房裡來。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就紛紛送鞋來了,每人十雙,上百的僧人,很快就送來了上千雙芒鞋,堆在那裡,像小山似的。

方丈又吩咐大家說:「你們這師弟遠去,一路要經不知多少場風雨,大家每人要替他準備一把傘來。」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便送來了上百把傘,堆放在方丈和小和尚的面前。

看著那堆得像小山似的芒鞋,還有那堆得像小山似的一大堆雨傘,小和尚不解地說:「方丈,徒兒一人外出雲遊,這麼多的東西,別說是幾萬里路,就是寸步,徒兒我也移不動啊!」

方丈微微一笑說:「別急,準備得還不算足呢,你這一去,山萬里,水千條,走到那些河邊,沒船又如何能到彼岸呢?一會兒,老衲我就吩咐眾人,每人給你打造一條船來。」

小和尚一聽,慌忙跪下一迭聲地說:「方丈,徒弟知道您的用心了,徒兒明白了,現在徒兒就要上路了!」

方丈會心一笑說:「一個人上路遠遊,一鞋一缽就足矣,東西太多,就走不動了。人生一世,不也是一次雲遊嗎?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又如何能走得遠呢?輕囊方能致遠,淨心方能行久啊。」

小和尚一聽,心裡慚愧。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商業] Jimmy Choo門口的野蠻人

原文取自:
Jimmy Choo門口的野蠻人(簡體網站)




Jimmy Choo門口的野蠻人
26/04/2014

導語:從手包到香水再到男士產品,在私募基金掌控下的Jimmy Choo正在變得越來越不知所云。現在它又一次待價而沽,未來等待它的會是什麼?


Jimmy Choo正在計畫成立18年以來的第五次重大資本運作。此前,這個英國設計師鞋履品牌在私募基金手裡被不斷轉賣,換了四個控股方。而英國《金融時報》最近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Jimmy Choo正計畫在倫敦IPO,最新的估值可能高達10億英鎊。

討巧的定位、實穿的風格、完美的品牌形象讓Jimmy Choo成了最受資本寵愛的時尚品牌之一。它經典的尖頭和四英寸高的細跟具有極強的識別度。很多人一眼就認出了《來自星星的你》中,全智賢那雙銀灰色亮片高跟鞋來自Jimmy Choo。“我可不是穿大眾品牌的隨意女子。”全智賢飾演的千頌伊說。
這一幕讓人想起《欲望都市》中,女主角Carrie Bradshaw手捧著一雙Jimmy Choo高跟鞋說的那句經典臺詞“愛情也許不再,但是鞋子永恆。”當時這個品牌才剛剛成立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