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書評] 只評《花千骨》小說,刪掉掐架部分

原文取自:只評《花千骨》小說,刪掉掐架部分
作者:从北极到赤道的小龟 


初看《花千骨》是在我身心都非常痛苦的一段時期,一開始並未吸引我,只當是鬼故事,隨著劇情鋪展開來,一層層推進,讓我欲罷不能,花了兩天時間躺在床上,隨著小骨開心流淚。看完了,不覺得過癮,又把重點情節翻出來重新看了一遍。少有書能讓我立刻回味,而《花千骨》做到了。在現實的痛苦中,是《花千骨》讓我把情緒宣洩其中,帶我走出了怨天尤人的苦澀。在之後的一年多裡,有時候晚上睡不著覺,或者臨睡之前,會再把《花千骨》拿出來,細細讀幾頁,心滿意足的入睡。一切情節已經了然於胸,可是文字卻仿佛有魔力,仍然可以牽動我的情緒,任由思緒陷入其中。在這時讀《花千骨》更多的是細細揣摩裡面的每個人物。聽聞《花千骨》再版了,毫不猶豫買了回來,舊版已經找不到,仍然買了影印版。看了不少小說,也有讓我流淚,感動,但近三年來,只有《花千骨》讓我有收藏的欲望。作者是在上大學時寫的,而我卻是在工作好幾年後才讀的,有人說這本書小白,只能說各花入各眼,這本書戳中了我,在我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花千骨》讓我如此喜歡,小骨佔有絕大部分因素。她堅強,勇敢,聰明,善良,而且很努力。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她努力得來,機緣巧合的因素不是絕對。比如當初小骨想要成為白子畫的徒弟,沒有背景,一進來就輸在了起跑線上面,但是為了那個目標,執著地練習,終於憑著努力從差班生一躍成為新晉弟子前幾名,落十一和班主任欣賞她的努力都想要收她為徒,而最終白子畫選中了她。白子畫選擇花千骨不是沒有鋪墊的,有了之前嶗山滅門報信的因緣,白子畫是認識小骨的,最終收她為徒,也絕非只是因為她體質特殊,命格奇特,她的努力和實力都看在他的眼裡。

再來就是溫馨的師徒相處階段,白子畫也沒有教授花千骨,一切都是她自學,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小骨自得其樂,她也害怕寂寞,但是沒有胡鬧,刻意引起師傅的注意,而是借由吃飯得到一點陪伴的時間。這部分情節裡,最喜歡的是小骨和師傅一起外出修行,那月光下小骨在船上,看著師傅在湖中舞劍,如果一切都停留在那一刻該多好。

再看配角,雖然有嫉妒小骨的人,但是也有真心喜歡她的人,有著一幫朋友的她,時不時溜下去玩,還偶爾有東方寫信,殺姐姐偷偷找她玩。小骨是以師傅為中心,但是她的世界從來不是只有師傅。她很健康快樂的成長起來。我喜歡果果這樣的設定,何必一定要淒苦纏身?

《花千骨》的故事裡東方、殺阡陌、軒轅朗為什麼會喜歡上小骨都有交代,包括軒轅朗莫名其妙的感情,小骨也親自不客氣地說過。小骨明白什麼是愛,對於東方他們對她的喜歡,她也用心去回應,卻是坦坦蕩蕩的。

小骨是為了救白子畫偷神器,慢慢一步步走上妖神之路。故事情節波瀾起伏,雖然篇幅很長,但是脈絡清晰,高潮迭起,從偷神器,變成妖神載體,長留會審,毀容流放入蠻荒,從蠻荒殺回救小月,被關押在長留海底直到糖寶死掉變成妖神,成為冷情妖神後和白子畫的癡纏,到最後決絕的死亡。

《花千骨》裡人物性格分明,塑造立體,小骨一直是自強自立的,小骨成了妖神是因為哀莫大於心死,處於力量的最高端,她放縱竹染的欲望,無所謂對錯,無所謂正邪,無所謂天下蒼生,她連自己重要之人都沒有辦法保護好,她要那麼多大愛有什麼用?這個時候的小骨是冷情的,但是也是果決的。

最後想說說小骨和師傅的感情。小骨為救師傅偷神器,是因為師傅先不顧性命拼死救她。在小骨偷了神器進入了妖神虛空,白子畫知道小骨成了妖神之力的載體,沒有殺她而是用己身之力封印住小骨,他為小骨做了錯事,縱使他知道是錯的,但是仍然毫不猶豫地做了。

在嚴懲小骨的大會上,白子畫親自動手打入17根透骨釘在小骨身上,看似殘忍,但實際上他知道小骨有妖神之力護體,不會因此而殘廢。同時自己也承受了64根透骨釘,承受了沒能好好教導他的自責。白子畫中了神農鼎的毒,功力幾乎喪失,還危及生命。

白子畫下令任何人不能接近小骨,但是摩嚴和惡毒女繞過了他的命令,他知道小骨被流放蠻荒,放了妖獸去幫小骨,只是他不知道小骨被毀容,他不知道小骨在蠻荒會過得那麼艱難。小骨從蠻荒出來,在搶奪小月時碰到了白子畫,白子畫刺傷了她,但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幻夕顏控制,在這裡,我到現在仍懷疑,為什麼白子畫沒有機會告訴小骨他要燒死小月背後的原因。白子畫把小骨關在長留山海底16年,他也陪伴在外面16年,他以為只要這樣就可以停留在那裡天荒地老,只是糖寶卻被殺死了,小骨終於生無可戀,衝破封印成為了真正的妖神。白子畫就算成了凡人也沒有放棄小骨,而是選擇去陪伴她,去解救那些被俘虜的仙人。

他可以默默地為小骨做一切他認為的錯事,他可以和她同床共枕,他早已知道自己對小骨的感情,但是他不會說也不會承認,因為那是錯的,他不能帶著她一起錯。小骨是他幾百年下來遇到的劫數,他所有的原則在小骨那裡都打了折扣。他沒有辦法帶著小骨遠走高飛不顧一切,也沒有辦法親口說出愛,而是選擇一起死來成全他的原則和愛。但是小骨更決絕,終於在這場感情中,小骨沒有一再委屈,她知道白子畫要陪她去死,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他了。心疼小骨,也心疼白子畫,兩個都是執著的人,一個執著於愛,一個執著於對。當執著於愛的人放棄了愛,執著于對的人才明白那個“對”沒有“愛”來得重要。

讀果果的後記,每個女孩的心中都有那樣一個師傅,只要遠遠地看著就好了,是潔白而不可褻瀆的。本來我心中沒有這樣一個師傅的,但是果果寫出來以後,才發現,真的,真喜歡花千骨對師傅的執著,真喜歡白子畫這樣的師傅。白子畫這樣的人物也只有女生寫得出來,那是對最純潔愛情的嚮往,和情色欲望無關的柏拉圖。

一直想寫書評,卻不知從何寫起,看到有說只知道虐,瑪麗蘇,小白,洛麗塔,但是這些只是表像,透過這些表像看下去,是波瀾壯闊的故事,是性格鮮明的人物,是堅強執著的愛情,是果果寫出了無數女生心中曾經有過的夢。

少女情懷總是詩,致果果,雖然看到這本書時,我的青春早已過去,但是慶倖我的心仍然會被感動。

華麗麗地分割線
===================================================

把某些掐架部分刪掉,大致還算通順,留下了我最想要表達的部分,本來想補一點電視劇的感想,卻發現語言匱乏,只能說電視局裡沒有小說中的感動,反而殺阡陌和東方的更打動我……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心得] 花千骨--觀後心得

原文取自:
PTT
https://www.ptt.cc/bbs/China-Drama/M.1467143655.A.591.html


作者kevin85421 (安安)                                                   看板China-Drama
標題[心得] 花千骨--觀後心得(雷)
時間Wed Jun 29 03:54:00 2016
-----------------------------------------------------------------------------------------

花千骨讓我想起了金庸的<神鵰俠侶>和<連城訣>,但是同樣是師徒之戀,同樣的驚世駭俗,但白子畫沒有楊過的灑脫,因為他肩上扛著的是長留,是正道,是天下眾生。

    而小骨則讓我想起了<連城訣>裡的狄雲,同樣受盡了所有委屈,眾叛親離,但狄雲和小骨他們始終是善良的,沒有想要傷害別人。如果要說不同的話,那就是我看<連城訣>時不希望狄雲去報仇,不希望他被仇恨蒙蔽了雙眼,但是在看小骨時內心卻希望小骨可以真的去報仇,因為她過得太壓抑,壓抑的令人鼻酸。

    "執念"與"放下"貫穿整部劇,太多人因為執念付出了代價,小骨對於子畫的愛是執念,東方的仇恨,子畫的兼容天下,紫薰的為愛墮仙這些也都是執念,有些人為了他們一生所信奉的執念付出了太多,甚至是付出了生命。但是因為這些執念,使得他們變得有血有淚,有愛有恨,不再是神壇上可望不可及的神,而是跟我們一樣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到了最後,所有人都為了他們的執念付出了代價,愛也好,恨也罷,都隨著時間過去了,最後大家都學會了放下。但是學會放下的代價,實在是太過於沉重。

    白子畫如同殺阡陌所說的是天下間最狂傲的人,所以他沒有逃避生死劫,所以他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在他眼中只有對與錯,沒有值得與不值得。所以他為小骨所做的一切他都選擇不告訴小骨,他沒說那六十四根銷魂釘,沒說他封印了洪荒之力,甚至連他愛她也沒說。白子畫可以說是個極其細膩體貼的人,但是他始終不懂小骨,最後一集絕情池水傷疤那段,當子畫說:

"一條傷疤,算得了甚麼,愛妳又如何?不愛妳又如何?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在一起的。"

    我想此時子畫只希望小骨能夠恨他,因為他知道小骨不恨任何人,小骨只恨她自己,其實真正的絕望並不是與天下為敵,而是內心充滿不甘與痛苦,卻不知道該恨誰,該去找誰報仇。子畫希望小骨能恨他,這樣小骨就有活下去的動力和活下去的勇氣。

    但是子畫不懂小骨,因為小骨至始至終都沒有恨過他,所以小骨最後才會選擇以生命作為賭注,來做一場豪賭,最後小骨被子畫用悯生劍穿胸刺過,並且詛咒他,或者說祝福他,最後小骨賭贏了,

   "我以神的名義詛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傷不滅"

    小骨從頭到尾只希望,子畫能記得她,生生世世的記得她,而且要過得好好的。小骨未曾後悔愛上子畫,但如果可以從來她寧可沒愛過子畫,因為這份愛情實在太苦太苦。

    故事的最後,沒有正邪,沒有對錯,沒有恩怨,只有倔強的兩個人,心心相印,依著月光,輕輕訴說著我愛妳。一個曾經內心只有天下沒有自己的男人,放下了天下,放下了長留,放下了一切,學會了如何愛自己和那個女孩。而那個無怨無悔的傻女孩,孤獨了一生一世,在重生之後她不再孤獨,因為有個男人會寵她愛她。他們會永遠幸福的,對吧?

後記:

好久沒有為了一個故事如此動容,不知不覺就寫了這麼多,雖然還有好多想說的沒說,像是我最欣賞的殺阡陌,最恨的霓漫天,不知在何時這些故事這些人,走進我的生命中。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觀點] 《臥虎藏龍》:此生,要真誠地對待自己

原文出處:
《臥虎藏龍》:此生,要真誠地對待自己 -- 張硯拓
https://sosreader.com/hiddendragon_yentuo/


今年一月中,為了準備演講再一次重看《臥虎藏龍》,明明都滾瓜爛熟了,卻在最後被一句未曾在意的對白給擊中,淚流不停。那是在窯洞裡,李慕白已逝,趕回鏢局配藥的玉嬌龍快馬奔來,卻依然來不及。她懊喪地跪落地上,而情郎剛在懷中死去的俞秀蓮,舉著青冥劍走來,一刀指向她咽喉,看進她的雙眼,幾秒之後,收劍,遞給旁邊的劉泰保。俞把自己的髮簪送給玉嬌龍,叫她去武當山,然後對她說:「答應我,不論你對此生的決定為何,一定要真誠地對待自己。」

此前十五年,我不曾認真注意過這句話。那是因為當初的我,不覺得生命/生活中有多少需要選擇、需要決定的事。沒有多少想與不想,該或不該,畢竟那時候的我才十九歲。如今我三十四歲了,該是人生最巨大的選擇、最重要的模樣都已成形,正穩定走向前的階段吧?但事實上,我真的認真想過自己要什麼,並好好對自己負責了嗎?

那之後幾個月,我不斷想著這句對白。那次演講的對象是一群高中生,我沒有特別提這段,因為知道他們還不需要。但來到這篇文章,在「明心見性」、「虛竹而見真情」等等幾面鏡子跟前,迴盪心底的,已經沒有別的句子。我終於懂了:這段話,其實是整個俞秀蓮的人物故事,甚至是整部片的戲眼吧?

怎麼說呢?

當年,第一次看到王度廬小說就動心的李安,打定主意要改編後,自然面臨了該怎麼「毀掉原著」、拆出感興趣的元素,重構一部好電影的難題。而他找到的方法是:拉高玉嬌龍的角色,到接近反派的高度,把《臥虎藏龍》變成「兩個女人的戰爭」。這所謂戰爭,並不是兩女搶一男的三角戀愛,雖然電影巧妙地在某個層面上、融入了這味道,但他實際要說的,是兩套幾乎完全相對立/對應的女性形象和處境。

女俠俞秀蓮是鏢局掌隊,數十年來過著險路奔波、馬背上跑遍大江南北的生活,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與俠士們稱兄道弟,人脈和武藝都廣;反之,玉嬌龍是九門提督之女,盡享榮華富貴,門前門後被伺候得無微不至,但這樣的環境讓她窒悶,反而更令她嚮往江湖兒女的浪漫生活。

於是玉嬌龍暗地學武,又因為天份極高,直通頂尖。但她是為了好玩,以為當個英雄就會人人崇拜,就能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了。電影裡,玉嬌龍從頭到尾都使劍,又薄又軟的劍是最帥氣,卻最不實用的兵器,根本是為了舞台效果而存在的。反之,講求實際的俞秀蓮甚麼兵器上手,都能使得有聲有色,在必要的時刻防身退敵,卻沒有一樣能夠精通,更遑論炫技了。

貫串整個故事,玉嬌龍都在羨慕俞秀蓮,羨慕她過著書上寫的江湖生活,只等俞來提醒她:「洗不上澡,蝨子、跳蚤咬得睡不著覺,書裡,也寫這個?」而俞對玉則始終心情複雜,從第一次交手她就認出她來,出掌還刻意緩化掉自己的力道,顯是留一番餘地,想點悟她輒止。然而,隨著玉嬌龍越來越蠻橫,禍越闖越大,好姊姊終於看不下去了,再加上與李慕白的糾葛,幽微又複雜,後段在鏢局對打的兩人,是真的發了狠,俞秀蓮那見過世面的豁達和泰然,也蕩然無存。

這兩人對比,李安說她們一是「外陰內陽」,一是「外陽內陰」。外型嬌貴面容姣好的玉嬌龍,心底是不受理教、暴烈衝動的少年樣,追求武藝,面對命運展現出不服氣和想奪回主控權;反之,外表滄桑、被磨得掩蓋起女人味的俞秀蓮,內在卻是遵從儒家秩序,甚至「守婦道」的。對際遇及社會規範的安排,不論人事、生活,她都被動地接受和順服,這樣的「智慧」是很東方的,卻肯定讓(李安熟悉的)西方觀眾非常詫異。

玉嬌龍想像的江湖,是廣闊無邊的海,在其中悠游,無疑自在。但事實上,那是自成一套階級的社會系統,其中照樣有規矩,有輩份,有責任及各種無奈、為難。江湖不是海,根本是個潭,塞滿了太多為了求生而不得不兇猛的住民,在其中餐風露宿,提心吊膽地活。那是非常辛苦的,無怪乎俞秀蓮會說出「女人一輩子,總是要嫁人的」這讓你我驚訝的話了。

這之上還有個關鍵。改編自王度廬【鶴鐵五部】中的《寶劍金釵》、《臥虎藏龍》的本片,以兩對戀人為主角,然而比起玉嬌龍、羅小虎之間的年輕氣盛和烈愛,俞秀蓮與李慕白相守數十年,卻因為俞和李(已逝)的拜把兄弟有婚約,而始終不曾進一步。謹守此道的秀蓮,被如此儒家的「義」綁困得死牢,就為這枷鎖,蹉跎掉這對英雄俠侶多少年的人生?

這樣的秀蓮,看著玉嬌龍的跋扈蠻橫,自然更顯刺眼。原先還基於寬厚、慈愛的脾習想點化她,孰料她竟不領情,於是加倍地氣急敗壞。然而說到了底,那看不下去的最極致,其實是無比羨慕。她在玉嬌龍身上看到了自己一輩子辦不到、更不敢想,最悔恨地嚮往,最嚮往得悔恨的東西。所以才會有文首那句話,說給玉嬌龍聽,其實是在講自己。

而玉嬌龍的結局,也有著進一步玩味的價值。在此李安大膽地改編,讓知道自己闖大禍而懊悔的嬌龍,上武當山找小虎,一夜纏綿之後,跳崖了卻。那是個超脫,是真正對得起自己的唯一辦法。但在小說裡,玉嬌龍的跳崖卻是金蟬脫殼之計,讓全北京的人以為她為父求壽而捨身,實則她活了下來,那之後才去找小虎。

但敘完舊情後,天一亮,書裡的玉嬌龍提劍上馬,獨自一人到塞外流浪去了。透過玉嬌龍,王度廬的筆要說的依然是社會禮教、身份階級的牢不可破。名門之後的玉嬌龍,是堂堂大千金,怎麼可能和一個土匪頭子成婚?這是印刻在她潛意識深處,(終究)不可動搖的邏輯和桎梏。

所以再回頭,電影最後的安排讓我很想問李安:您覺得,對玉嬌龍來說,哪個結局才是真正「真誠地面對自己」?

俞秀蓮的悔恨來自錯過,來自自我欺瞞,以為能說服自己壓抑的,最終卻面對不了自己。玉嬌龍的悔恨則來自過錯,她的任性與脾氣,不也讓她從不曾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要的是什麼?」——原著小說的結局,前面已經說過,但在電影裡,只看見玉嬌龍從來都沒有(或來不及)弄清楚自己要什麼,她只是被各式各樣的規範壓制,被各類的威權人物(師娘/父母/李、俞/江湖各色人等)強迫收編,而她做的一切都是直覺地反抗這些收編。

她要的自由,還只在「我不想被管」的層次,還沒能說出「我要什麼」。如此,看在她的角色上,又不免帶點悲愴了。

那麼這一切都在李安,以及編劇王蕙玲、詹姆斯.夏慕斯、蔡國榮的設計之內嗎?我想也不見得。李安自己說了:「電影比我大,電影引發的迴響又比電影大」,這句話我真喜歡,而且信奉任何好的藝術都該和創作者之間有這樣的關係,或說創作者該有這樣的自知和自我期許。這是謙卑,更是信仰藝術神秘的本質。

最一開始想拍武俠,是因為這是李安一直以來的夢。一心想把那個令人心醉神馳的,「既有優雅的意境可悠遊,又有狂放的豪氣可馳騁」的抽象世界給實像化,而且自我期許:把這題材從傳統國片中的感官刺激,提昇到「和真實情感與文化發生連結」的層次。

在他心目中的武俠片,應該要能體現小說的真蘊內涵,「除了武打還有意境,講情與義,情感來的時候如何處理愛恨才夠義氣,這對俠很重要。」又因為這是個想像世界,類似西方文學的奇幻作品,所以把內心的情感表象化、具體化更是重點。這是為何武俠片中的武打場面,總是設計得像舞蹈,因為戰鬥的實用性不是第一,「電影感」以及「情緒視覺化」才更要緊。

所以,武俠裡的「對打」不是你死我活、取人性命或逃命防身,而是「對待」。是兩人透過武術對話,溝通,說服或收服。第一場黑衣人在夜裡盜劍,俞秀蓮追擊,這一路上的動作都可以看到兩人的意圖:玉嬌龍要飛逃(掙脫束縛),俞秀蓮則一再抓她要她「下來」(地面/現實),更一再攻她的膝蓋、腿掌,要她跪下(向權威臣服)。

同理,李慕白與玉嬌龍這兩個最強者的對陣,是《臥虎藏龍》另一個多層次的漩渦核心。玉嬌龍得了寶劍,引來李慕白奪還,過程中意外發現劍法乃同門,而玉的資質之高,更讓原已退隱的大俠動了心,興起收徒之念。然而偏偏,這天資聰穎的後輩是個美少女,於是單純的收徒/傳學/技藝之爭,變成曖昧的情慾暗流。

她鬧而他壓,她逃而他追,她氣焰囂張,他卻始終篤定而「深情地」望著這塊寶玉,甚至願以性命相見。《臥虎藏龍》全片,李慕白也許不曾真的動過色心,但這樣鍥而不捨、近乎霸道地要另一人臣服於己,要點化其真質,要馴服其驁心,這樣的佔有和控制欲,其實也是一種極致的情感表現。

所以李對玉每一次出手,都是教化的意味濃厚,求的是三兩下威壓對手,讓她感受到絕對的實力差距,再體認武藝的份量遠比不上武德的重要。說他頑傻也可,說他惜才也罷,但這些自視是善意的「對待」,在玉嬌龍感受到的,依然全是收編。是父權,是威權,所以當然要反抗。

然而她不願拜師,卻更放不下寶劍。奮不顧身跳潭追劍的玉嬌龍,如丟不掉魔戒的佛羅多,不願向父權屈膝,卻把那邏輯內化在心裡,對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更加執著。她求的不是真正自在,她求的只是權位關係的倒錯。

有趣的是,在原著第四部《臥虎藏龍》中,李慕白、俞秀蓮的角色其實都沒那麼多的。若比較小說第二回《舞枚飛鏢黃昏戰古堡/安弓設網深夜御奇人》和電影裡的同一場戲,即蔡九父女加上劉泰保夜戰碧眼狐狸,就會發現:為了劇的架構,許多細節被修改了。譬如書裡這場打鬥,根本沒有李慕白,片中卻是讓他認出黑衣人的玄牝劍法,順便在觀眾面前道出他和碧眼狐狸的怨仇。而書裡殺死蔡九的是黑衣人的飛鏢,不是碧眼狐狸,但倘若戲也這樣演,玉嬌龍就真的黑掉了,這實在行不通。

也因為上述的更改,才帶出李慕白對玉嬌龍的執著。說起《臥虎藏龍》,大家一定朗朗上口李安的那句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青冥劍」。那個你無所不用其極,無視一切禮教就是要奪得的東西,或無論如何就是要為自己守住,在一旁靜靜地景仰的——它意味著名聲,地位,或權力,但真正核心的意義卻是一片虛無。是一道冷光,甚至帶著暗暗的不祥。

但他也說了,參與這部片的每個主創,心底都有一個玉嬌龍,都有一股不受控制的慾望。你我看了也覺得如此吧?「她」可以是各方面的想望:愛情的,人際的,幻夢的,志業追求的,生活重心和方向的⋯⋯重點是,那慾望會在即使看透人世,放下江湖之際,仍然攪亂你,毀壞一切步調和節奏。所以李安問自己:玉嬌龍在李慕白心中,是否就是那個「驅策自我毀滅的力量」?那臨在月台際想跳下去的衝動,或賭徒在賭場裡,非輸個乾淨不會停止的「求輸」心理?

李安形容,這樣的衝動其實近似浪漫,是感性的力量。「(這你)擋不住的。擋得住,你這個人也沒啥味道了。」

那麼,他是在指責慕白最後的悲劇是咎由自取嗎?我想不這麼單純。應該說,這就是他對人世的觀察:俠之所以為俠,而不是僧,不是佛,就是因為有這些「味道」。也因為這樣,更被你我認同,因為說到底我們看武俠,嚮往的正是為你我所不能/所不敢,那為情為義而放膽一試的豪氣。另一方面,當有人為了情義,而反倒更綑綁自己直至絕境,那扼腕之嘆,也更刻骨蝕魂。

而如今,《臥虎藏龍》十五年了。當初剛上大學的我,現在走在一條完全不一樣的路上,充實而滿足,但也在許多其他方面,仍需要思考、摸索、和自己對話。江湖是什麼?也許不是特定的某個世界,而是那一切吸引你投入,等待你追尋,卻又用無數的人際交錯和摩擦絆住你,讓你難以見本心的現世樣貌。

所以真正的看透,也不在信和義該不該守,或想像的自由是不是真自由,而是誠實問自己要什麼。別讓這一切魔障,和衝撞這些魔障的力量和傷痕,造成過錯,讓自己錯過。否則總有一天,會為了自己的沒得選擇,和不曾選擇,後悔不已。

不論你此生的決定為何,一定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啊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觀點] Re: [問卦] 台灣何時能成為文化輸出國?

作者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
看板Gossiping
標題Re: [問卦] 台灣何時能成為文化輸出國?
時間Thu Jun  2 03:08:01 2016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64808083.A.084.html


※ 引述《newwer (在下必須回到家鄉)》之銘言:
: 提升國際知名度以後是不是會被26壓著打?
: 有沒有掛?

對我們香港人來說, 也許也包括一些大陸人, 臺灣很早就是文化輸出國了.
你們記得嗎? 那是八九十年代.

我小時候, 曾經在垃圾房撿到一隻 ZOIDS 機械獸, 是一隻機械猩猩, 當時我家沒甚麼玩具. 所以我很愛惜它, 後來我很喜歡去百貨公司, 只看不買地看同系列的玩具, 我發覺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日文版, 一個是英文版. 我本來以為英文版是美國製的, 但後來我看到了上面的國家是 TAIWAN.

小孩的我大概知道了有這國家, 也僅此而已, 後來我撿到了一臺電腦. 不知道有甚麼用, 開始學習寫程式, 在書店裡看到所有的電腦書, 想找適合我看的, 結果找了「看漫畫學電腦」, 「小朋友來學電腦」兩本書, 然後在太古城的 ESPON 商店, 弄了一個四則運算軟件, 學會了倚天和國喬中文系統,在我的鄰居處, 還知道有彗星一號, 小教授電腦, 這些東西, 全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 臺灣.

後來我在朋友和同學的家, 玩他的小天才遊戲機, 那個遊戲機又是源自同一個地方... 臺灣. 甚至還有中文的遊戲, 在那個遊戲幾乎都是片假名的時代, 有一個遊戲好像叫聖火降魔令, 快打旋風, 荊阿新傳, 中文遊戲即使再爛也能吸引人的眼睛. 而我能玩到的中文遊戲, 幾乎全部都是來自臺灣的. 這是我能理解, 親切的文字, 像是一切科技, 都是源自那個島.

這是我很早對臺灣的印象, 一個神奇的科技之島, 他們幾乎能夠生出一切最先進的東西, 而且還要是中文的. 他們的語文優美, 用的字也是跟香港一樣的繁正體字, 雖然常常看到有奇怪的軍事主題, 例如小朋友來學電腦裡, 有一篇程式會教你用 BASIC 弄唱「爸爸哥哥真偉大, 只要我長大」.

當年的香港, 籠罩在六四後的恐懼和愁雲慘霧中, 在這樣的氣氛下, 我留意到的臺灣, 卻帶給我很多好奇與快樂.

不久之後, 我踏進中學, 我讀的九龍工業學校, 附近就是高登電腦中心. 這使我開始對電腦的興趣不斷增加, 我發覺, 幾乎所有電腦雜誌都是來自臺灣的, 我開始看軟體世界, 電腦玩家, CGW 中文版. 從這些書中我知道, 臺灣正是一個走向自由, 民主, 選舉的地方. 我們香港卻面臨一個專制政權的降臨, 而這個自由民主的地方, 也正正是那個科技島, 那個有優美文字的島.

當年的香港人那種灰色沉重的氣氛, 我卻能從臺灣看到朝氣. 這種對比的印象, 令我十分深刻, 也是使我後來對臺灣加深了接觸的理由. 我想要去理解這個國家, 這裡的人, 也許我能夠從這個國家, 找到能夠解救我身邊那些恐懼和黑暗的希望.

不久之後, 就是臺灣的文化極度繁榮的時期, 我能夠在香港的書報攤, 買到大然張博琪的反斗奇神, L-MAN, 我能看到粵語版的 YOUNG GUNS, 讀書不好, 卻不知為何能掌握程式技術的我, 從軟體世界中知道有金磁片獎,我看到上面有很多臺灣的人, 能夠在裡面造出自己的遊戲, 各種以臺灣為主題的遊戲, 我當年就想, 我希望做遊戲, 希望將來能參加金磁片獎. 當然,這早在我今天成為遊戲製作人之前就消失了.

臺灣的遊戲大量的出現在高登電腦商場, 我差不多每天放學, 都在裡面, 只是為了看看那些DEMO, 因為我沒有VGA螢幕, 弄回去也玩不了這些遊戲. 我看著別人玩, 我發覺臺灣的遊戲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 而且, 他也展現了深度, 當年的軒轅劍我沒想到壺中仙就是壞人, 惡神卻不是壞人, 我在想廣寒宮外還是月球的表面. 我有看到天外劍聖錄, 魔道子, 我被失落的封印吸引過, 有玩過臺海防衛戰. 我看軟體世界, 大量的臺灣遊戲出來, 還會造出自己的遊樂器, 而臺灣人造的大富翁二, 地圖裡也有香港. 而且他的內容多有諷刺, 幽默, 現實. 不久之後, 臺版的 400 臺幣以下的原版遊戲大舉進入香港, 我每天都能在高登看到新奇的東西, 我最喜歡的是臺灣那些用心翻譯的說明書.

在那時候的香港, 除了一貫如此的港漫, 也沒甚麼遊戲, 我多羡慕臺灣能夠生出這麼多的東西. 還有別忘了... 在手機興起前, 還有好易通的電子辭典, 當年的臺灣文化, 全面的入侵香港, 當年也有大陸的. 但我較喜歡臺灣的, 那是一種活的氣氛, 大陸也是活的氣氛, 但大陸的背後有一種殺氣騰騰的感覺, 這是我看那些文字和書感到的, 現在大家叫這作狼性的東西. 當年我並不懂那樣形容.

這樣的臺灣, 難道不是文化輸出國嗎? 至少對我整個少年時期來說, 他是,而且十分的強大, 令人喜愛, 在那個紙醉金迷的香港, 充滿恐懼與對貧窮殘酷的香港, 我看到了另外的東西, 我看到的是一個混亂, 有時有點土氣, 社會百病叢生, 但是充滿朝氣, 略帶反省, 跌跌撞撞地造出很多有點粗糙卻很令人驚喜東西的國家.

也許, 這不僅是文化, 對我來說, 也是希望的輸出國.我看到的是這個遠東文明另一個可能性.

成績不好的我不斷閱讀臺灣的書, 我從上面, 學習了寫文章的方式, 學習了數學, 學習了各種科學, 工程技術, 社會科學, 我漸漸從一個成績很爛的學生變成還可以的學生, 最後竟然上到大學. 那全是源自當初我在那隻猩猩身上看到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那個偶然, 使我變成了不同的人, 沒有變成一個老粗, 而變成了另外的人, 我當年有感覺到, 也許, 臺灣未來和香港的未來, 會有互相很重大的影響, 不過我不久就打消念頭.

我在大學時, 是臺灣對香港的影響力漸漸消退的時候, 除了在電視上能看到大儒俠史艷文外, 臺灣好像慢慢的退出我的世界. 當時的中國大陸, 看起來正值盛時, 不斷的發展, 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在中國大陸身上時. 臺灣的東西卻慢慢的減少, 我越來越難看到臺灣的東西了. 而我也覺得, 香港的社會, 並沒有我追求的一切, 後來我發覺有種東西叫 Internet, 便想在上面找臺灣, 找到了陽光沙灘, 不過當年連臺灣很慢, 所以我只是覺得相隔很遠,偶然能看一下, 只覺得可能這國家, 只是跟我一個暫時的緣份. 也許跟我越走越遠了. 後來我因為某些因緣巧合, 知道了 ptt, 就在這裡看文章, 也不過就是懷念我的少年時代.

後來我發覺這裡對香港多少有些誤解, 我就開始寫些文章, 也對香港人多介紹臺灣, 漸漸的, 事情有了變化.

當然後來我才發覺, 原來那預感是對的.
香港和臺灣的因緣, 在我三十歲後的世界,
悄悄的, 重新的連結起來.
雖然我不信甚麼命運, 但是人類也許真的是有所謂的牽絆吧.
一條條過往佈下的伏線, 認識的人, 慢慢的重新浮現.
我在這裡找回了很多東西.
我見過了臺灣的總統, 我在臺灣有了自己重要的員工.
我成為了遊戲製作者, 跟一個我高中時玩過的遊戲人談天.
我在這裡找回了我失去很久, 我很珍貴的少年書本.
我在臺灣的報章寫稿.
我尋回了很多我失去的東西.
我踏上了這片我曾想像過很多次的土地.
在淡水的街道裡, 在汐止, 在西子灣.
我有時在想, 高中時的我, 一定不會想像到這是真實的.
但那是真實的.
如果, 沒有這些曾從臺灣產出的文化.
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臺灣曾幾何時, 對於外面的人來說, 有過那麼大的影響力, 只是你們未必察覺到而已. 沒有你們輸出的文化, 今天你們也不會看到我在這裡說的這一番話, 我就是那段過去的證明.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觀點] 是否有一個字詞能夠完整表達「愛」?

原文取自:
オング ゆい facebook動態發文(無標題)
https://www.facebook.com/yuiong05/posts/1061742997235631

是否有一個字詞能夠完整表達「愛」?

幾年前,於一部合拍電影中任職口譯。當中有位演員,父母祖籍上海,七零年代時移民美國,他於美國出生成長,九七回歸後才到香港。甫到香港時,他一句廣東話都不會,第一個學會的廣東詞彙是「鍾意」,普通話的意思是「喜歡」。

「鍾」於中文的意思是「積聚」,而「鍾意」則是積蓄了許多情意在裡頭。「鍾意」的意思是廣義的,對於一樣事物有所喜愛,可以用「鍾意」;對於人有一份情感,而關係仍處於曖昧時,可以用「鍾意」。「鍾意」是比「愛」輕一點的,淡薄些,不易招致誤會,得以讓彼此留有空間作為想像,又能避免無禮。

他年幼時曾聽父母講上海話。上海話裡將「喜歡」顛倒過來,「我喜歡你」唸成「我歡喜儂」,如同談一個人或談一件事物時,這話語裡頭隱含著情意,這份情意是讓人感到愉悅的,於是有著「歡喜」,帶些俏皮的趣味,再三咀嚼,與「鍾意」亦有些相似,比「愛」輕一點,淡薄些,避免無禮。

他說中文比英文有韻味許多。在美國,人們習慣直接使用「I love you」或「I like you」,這兩者是直截清楚的,無論是「Love」或「Like」,雖然皆有著廣義與狹義的部分,雖因語氣而有曖昧之味,卻始終缺乏騷動之感。

許多語言對於情感的表達,似乎皆有「曖昧」的語句。

兩年多前,與一位台灣歌手相戀時,他正在服兵役。有個夜晚,他在電話裡問及法文裡的「我想你」該怎麼說。當時幫忙他管理粉絲專頁,於是在他的專頁上寫了法文的「想念」:法文裡的我想你,有兩種普遍的說法,一種是「Je pense à toi」,另一種是「Tu me manques」。前者如同我想起你,類似英文中的「I think of you」;後者則是我思念著你,「I miss you」。「manquer」在法文裡是缺少的意思,「Tu me manques」是我缺少了你,或是你使我感到缺少。因為缺少了「你」,於是開始想念。在想念的時候,人會漸漸習慣說「Tu me manques」。

日文裡並沒有明確的「我想你」。想念一個人的時候,日本人多半會用「寂しい(孤單、寂寞)」或「会いたい(想見你)」,前者是形容自身的狀態,比喻因想念而生的,內心的孤寂與荒涼;後者是具備空間與距離感的詞彙,將意念轉化為具體,再從口中緩緩述出。當戀情非常穩定時,雙方會開始用「あなたが恋しい」,這個詞比「我想念你」更濃烈些,卻少了點回味;對於朋友的想念,日文會先提及某人的名字,後面接著「さんのことをよく思い出します」,這個詞又比「我想念你」淡了些,分隔的,壁壘分明的,僅僅是友情的想念。相較之下,「会いたい」多了些故事與情意於其中,初讀這個詞,有淡淡的哀傷,淺淺地有個幽微的影子,反覆地唸著,又逐漸生出希望之感,內裡的千迴百轉,益發濃烈。當思念一個人,無法輕易說出口,縈繞心頭,思念難耐,唯有見到那個人才能夠得到緩解,於是鼓起勇氣對所思所念的人說:「私はあなたに会いたい(我想見你)。」

──關於「愛」,英文裡有一個特別的單字。

英文裡有個字,「Eros」,原是希臘神話中性愛之神的名字,祂是愛神阿芙蘿黛蒂與戰神阿瑞斯的兒子。這個字的原意是「愛」,於語句中經常被譯為「愛慾」或「情慾」,它的字源是希臘文中的「Έρως」,最原始的意思是「渴求」,而「Eors」的形容詞「Erotic」則較近為「情色、好色」之意,與愛的意思已有所區隔。柏拉圖曾使用「Eros」來形容人心靈中渴望真實完美的動力,內裡藏著與愛有關的,人性與神性的劇烈拉扯,他認為這個字有著救贖的意涵,當愛使人意識到靈與肉,想望靈魂從肉體的禁錮之中解放出來,同時懼怕靈魂與肉體相離的痛苦,面對這兩者的考驗之後,人得以進入更高的境界,而當人有所嚮往,必定能有所依歸。

相對於「Eros」,「Love」是較為廣義的,它能包含許多層面,對於不同的對象,人都可能擁有「Love」,它能代表父母之愛,兄弟之愛,姊妹之愛,友誼之愛,愛情之愛,萬物之愛,亦能是信仰之愛;「Eros」則是較為狹義的,有著特定的對象與狀態,必須與某個人具有心靈與肉體的緊密關聯,其中滿載著慾望與苦痛,無私與自私,犧牲與佔有,救贖與罪罰,寬恕與怨恨,糾纏的,血淋淋的,難分難捨的,生死以之的,即使延及巨大的破壞與龐然的毀滅,也要拚命一搏。

文字之所以充滿奇趣與誘惑,只因它是人所創造發明的,它源自於人性。

或許因為「Eros」這個字過於絕然,有著危險的況味,於是在英文文法中,它無法做為動詞使用,它僅能是名詞。會否因為最早使用它的人即已知曉,「Eros」是真正極致之愛所代表的圖騰符號?人們害怕這個字彙蘊含的強大力量,畏懼它可能對人造成激烈的影響,遂藉名詞的框架緊緊束縛住它,使之動彈不得,無法脫離人的控制,如同人們對於真愛擁有強烈的渴望,亦有巨大的畏怯。

人始終尋覓著真愛,懷有深切的期望,耗盡一生奮力追求,然而,當面對真愛時,恐懼亦真實地到來。於是乎,最終人們總選擇以現實的框架牢牢束縛真愛,意圖考驗它,占據它,控制它,消耗它,摧毀它,直至失去後,人又墮入了求索真愛的輪迴。

人的情感常能熬過烽火連天的動盪,亂世浮生的離散,渺無音訊的等待,霧暗雲深的分隔,痛徹心扉的傷害,卻往往敵不過臨近幸福前的,一次輕微的顛簸。

只因害怕。

關於生命中真實美好的,不可承受之輕與重,人始終敗於自我,怯弱於自身的無力承擔。
若真有一個字能完整表達,你擁有足夠的勇氣說「愛」嗎?